当前位置: 云台山_云台天瀑 >> 旅游景区 >> 陈安泽中国旅游地学创始人的左右奔突
古老的颍水,为淮河第一大支流,也是中华文化滥觞之地。半信史时期的巢父、许由,汉初三杰之一张良都在这里留下了动人的传说故事。
中国旅游地学创始人陈安泽年就出生在颍水之滨的河南临颍县。86岁的陈安泽谈起这些先贤们,仍然激动不已。他自视为“沧海一粟”,但难掩“见贤思齐”的一片丹心。
名门之后,与“旅游”的不经意邂逅
陈安泽出生官宦人家,其祖上是台北首任知府陈星聚。陈星聚历经十年,将沼泽之地变为城池,建立台北府。其后,陈星聚在光绪十年“中法战争”中将法国侵略军击退,守住了台北,成为了民族英雄。因抗法劳累过度,突染重病逝于台北知府任上,清政府追封他为三品道台,其墓园就在临颍县台陈镇台陈村。
“祖母给我讲过,抗击法国侵略军时,陈星聚安排家里所有女眷都坐在一个深井井台上。如果打胜了,女眷们再回家;如果打败了,每一个女人都得跳井。说起来是很残忍,这就是祖先们所讲的‘气节’。就是抱着这种破釜沉舟的决心打仗,最后取得了胜利。”陈安泽感叹。
也许正是祖先的榜样,让陈安泽这一代也带有这种“劲头”。日本侵华年占领了河南,当时小学生必须要学日语。“我们台陈村的几个学生就是不愿意学日语,日本教官用教鞭一个个打手心,使我们留下了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
年幼的陈安泽总到离家不远的京汉铁路去玩,看到铁轨上光怪陆离的石头道渣,望望家乡的平原田野,他就想:这些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也许是我第一次对于地质学产生了兴趣。”多年后,再回想自己的一生时,陈安泽微笑起来。
年,陈安泽初中毕业。正巧,中南第一高级工业学校招生,陈安泽一下就考中了。
不久,由于国家建设需要,这个学校一分为三,一个是纺织学校,一个是煤炭学校,一个是地质学校。“那么我在这三个学校里挑选的地质。为什么呢?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当时喜欢看《旅行家》杂志,它里面介绍世界各地自然风光、民俗人情,也有不少好看的故事。里面有一篇故事,叫‘肯特山上的战斗’。肯特山是外蒙的一座大山,故事讲的是苏联的地质学家去找矿,遇到狼群以后和狼斗争的故事,感觉特别有意思,自己就选择了地质。”
选择了地质,也决定了陈安泽一生的方向。
年毕业后,陈安泽被分配到北京的中国地质部。但这对他来说,这是一份并不理想的工作。“当时社会风潮就是‘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在我们学生中间,‘找矿’是有很崇高的地位,我们的理想就是要去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找出宝藏资源,报效祖国。分到北京去坐办公室,多没劲啊。”
慢慢地陈安泽也接受了组织安排,并且没有放弃学习。年,地质部在北京地质学院开办了特别班,陈安泽考入该院再次进修,学习的是“金属与非金属地质勘探”专业。后来,陈安泽在地质陈列馆(中国地质博物馆),经常向高振西、程裕淇、黄汲清等地质学泰斗请教学习,这也为他开阔眼界、提升专业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年,中国地质学会要设立一个“地质科学普及委员会”。被任命为秘书长的陈安泽具体负责操盘。怎么普及?向谁来普及?是陈安泽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我确立了向青少年普及、向中小学生普及的目标。但要怎么普及呢?当时我就想,除了在博物馆有很多石头标本,他们可以去野外,我要把青少年领到野外去。”在北京南口采石厂,陈安泽带领着孩子们看到了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等多种标本,在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他给学生们讲解着纪念碑的岩石构成……
“我们讲的时候总围着一大群游客。我很奇怪,跟着我们干嘛,怎么不听导游的讲解呢?一个游客说:‘一个石头柱子,这是孙悟空的金箍棒,这是东海龙王的定海神针,都是骗人的,是假的。你们讲的这才是真的。要学一点真东西,听一点真东西,还是跟着你们好。’哦,这时候我才感觉到原来地质学跟游客、跟旅游还有点关系。”
从此,陈安泽跟“旅游”攀上了关系,结了缘分。
创建旅游地学学科:筚路蓝缕披荆斩棘
中国是多山的国家,据粗略估算,山地、高原、丘陵的面积约占中国土地总面积近七成。此外,在这片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冰川、火山、丹霞、喀斯特等地质地貌星罗棋布。鞍山白家坟五亿年花岗岩、广东丹霞地貌、黄果树瀑布群、桂林岩溶地貌、新疆风蚀地貌等,都是科学价值极高的地质奇观。
改革开放促使了中国经济得到突区猛进发展,也迎来了旅游业的大发展,各个学科都介入为旅游服务,地理学地质学走在最前列。各省市都对地质为旅游服务产生了兴趣。在陈安泽倡导推动下,在北京、新疆、湖南等地召开了小型旅游地质工作座谈会,从地质学角度考察旅游的条件逐渐成熟。
年,在中国地质学会科普委员会的倡导下,首届“全国旅游地学讨论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在“旅游地学”发展的历史上意义重大,成果显著。在这次会议上成立了“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筹)”,并推举陈安泽为会长、陈传康等为副会长、李维信任秘书长。会议通过了陈安泽起草的向国务院“关于在发展旅游业中要加强地学作的若干建议”,首次提出建立“地学科学公园”的建议,遂使中国成为地质公园的策源地。
其实关于“旅游地学”的名称,也是权衡再三的,当时地理学科已经分化出“旅游地理学”。本来想召开“旅游地质学”讨论会,但怕地理学家不方便参会。“我们还是要把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团结在一起,我就查阅了一些早期材料,在民国初年曾成立过‘地学会’,地质地理学者共同参加,因此把讨论会取名为‘旅游地学讨论会’这样地质地理学者都方便参会,‘旅游地学’名称由此产生。”陈安泽说。
“一个学术团体如果没有一个成型的学科来支持,是很难持久开展活动的。这一学科的建立,将在地学科研领域打破外国人的垄断,也可以团结中国地质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专家们。”陈安泽说。正是在这一思想带动下,“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甫一成立,就以“实践—理论—再实践—提高”作为研究路径,围绕建立旅游地学学科进行学术研讨。
其后,围绕“旅游地学”,陈安泽及其学生、同事发表了许多篇学术论文,逐渐搭起了学科概貌。旅游地学被视为是地球科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它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疗康乐与地球表层物质组成、能量迁移、变化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它包括了地质和地理两种旅游环境。因此,旅游地学又是旅游地质学和旅游地理学两门边缘学科的总称。
年,由陈安泽主编的世界第一部关于旅游地学的专著——《旅游地学概论》出版,引起热烈反响,不仅多个院校将其作为教材,更受到学界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aozhu88.com/lyjq/15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