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台山_云台天瀑 >> 地形地貌 >> 庄浪文物遗址葛家洞石窟,你不知道的
庄浪关山大景区文物遗址系列(四)
葛仙遗迹——葛家洞石窟
葛家洞石窟远景
葛家洞石窟,位于庄浪县永宁乡葛峡村东北,距庄浪县城29公里的关山深处,与陈家洞石窟隔山南北相望。石窟北依石山,南临屯子河,东为深浅子沟,西为大卯板沟,海拔米。石窟群分布在高50米、长50米、宽10米的崖壁上,分布面积约为平方米,有洞窟4座,均为方形平顶窟,石窟最高处为太上老君庙龛,上残存明代风格泥塑像两尊。曾建葛家洞铁碑两座,一座被毁,一座流失,近年在石窟中发现明代“积善好乐”铜镜两面,一方一圆,清乾隆十年(公元年)“号生十帝”铁牌一面,落款是大清乾隆十年五月吉日造,匾长46厘米,宽36厘米,厚3厘米,周边铸有纹饰,原藏葛家洞石窟,已遗失。石窟崖壁上刻清顺治七年《云台山要林观记》摩岩题记和清顺治六年重修题记两处,当为重修建寺功德之记,清代至民国《重建三教楼功德碑记》、民国二十一年(公元年)立《开山祖师道号抱朴子讳洪葛仙翁遗迹之道碑》、《重修葛家洞募化官员士庶人名碑》石碑3通,从碑刻内容分析葛家洞石窟是一处以道教为主的石窟寺。
葛家洞石窟保存的碑刻和题记,记载了建寺经过、分布范围以及地理环境,属古“丝绸之路”东段的北道,为研究庄浪石窟寺的分布,建寺规模和道教艺术的传播及发展,及这一区域古代的交通、地理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葛家洞石窟始建年代属北魏晚期,因历史上破坏严重,仅留存部分文物。明代至民国时期为道教场所。
葛家洞又名云台山,明代《静宁州志》载:“葛家洞崇山峻岭,别开洞壑,峰高谷深,洞壁间时挂流云,谚云‘云立则雨,云卧则晴’,因由云台山之名,故又称云台山”。当地村民观云台山云判雨每每应验,云为葛家洞一景,晨有彩霞云,午有棉花云,傍晚有火烧云,阴有积雨云,晴有山岚云,由此又幻化出卧云峰、彩云楼、仙人阁等奇观。当地村民流传有“先有葛、陈二洞,后有庄(浪)陇(德)静(宁)。”和“先有葛陈洞,后有静宁州”之说,说明葛家洞历史久远。
《静宁州志》又载:“葛家洞,距陈家洞南五里,或谓即葛先翁(葛洪)修道(炼丹)处,崇山峻岭,别开洞壑,峰高谷深,洞壁间时挂流云,与陈家洞俱称州南之大观也”。葛洪被尊为“云台祖师”,约在西晋太安二年(公元年),径诣河南洛阳甘肃崆峒等地,沿黄帝访道足迹,广寻异书,行医修道归隐于葛家洞数十年,在葛家洞归隐期间著书立说,行医修道,撰写完成医学名著《肘后方》。中国第一位医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受葛洪所著《肘后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启发,提炼出人类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葛家洞石窟现存的民国二十一年(公元年)所立《开山祖师道号抱朴子讳洪葛仙翁遗迹之道碑》,用事实证明葛洪在葛家洞行医修道的真实性。葛家洞西南的葛峡村,有几十户人都是葛洪后裔,葛峡村村民姓葛者都尊葛洪为祖,葛氏家谱流传至今,记载有葛洪后人及其诗作三首。
葛家洞石窟因葛洪在此著书立说、行医修道而闻名于世。今天它不仅是一处名扬陇上的旅游圣地,更是一处珍贵的文化遗产。
葛家洞石窟近景
葛家洞石窟明清时期水泉
葛家洞石窟明代道教泥造像
葛家洞石窟残存石碑
葛家洞石窟民国十三年重建葛家洞募化碑
重修葛家洞募化官员士庶人民开列于后碑记
碑立于葛家洞石窟磴道内侧。刻于民国二十一年(年)。碑青石质,保存完好。高厘米,宽64厘米,厚17厘米,无碑额和边饰。
碑铭曰:民国三十年,今有耳孙葛生忠倡先领袖,募化十方,塑演浑元老祖、关圣帝君、文昌、药王、仙翁、灵官等。十四年,重建五圣祠、磨针洞、救苦洞,创修龙圣宫等。十九年,重修无量祖师全身。二十年,重修三层楼。二十一年,外功告竣。不幸子夭亡,寸步难行。今有本镇镇长苏冠三,好善乐施,言语相助,塑演孔子、老君、一佛、二菩萨等;又塑演三官大帝、文昌、药王等。二十三年,内外功告竣。募化:陕西武功县大庄镇贺裕施洋十圆。扶风县清邑增生韩达施洋三圆。岐山县万善桥众居士李世林、吕清和同众施洋五圆。陇县头镇主持王焱施洋五圆。渡阳镇陈玉善施洋一圆七厘;□店胡师施洋一圆。马鹿镇营长马荣全施洋四圆;通街施洋一圆。甘肃省陇西、武山县滩□共化洋二十五圆;化:主任陈玉伯、营长马效德、教练苏荣亭。渭源县官堡镇共化洋三十五圆;化主:营长苏占祥、军需苏震荣、苏生俊。静宁县衙内化洋二圆;化主:吕师。东门外王家坡共化洋二圆;化主王述德。刘、孟家山上共化洋二圆;化主孟述启。共总合大洋九十八圆五角。陈帝刚夫妇施洋二圆。署理陇县马鹿镇县佐寅亭张思恭捐银一封。居士何腾蛟共施大洋四圆。前清增生靳赐鱼、张俊烈、刘云锦三层楼上门牌板对撰并书。门人李楷荣书。云台山监督、道号野人代办章麻、野赵、良埜店官桥下三镇记,塑演本庄玉皇阁、太平堡,塑演诸圣楼。荩臣甫葛生忠寅立。山主葛家硖合庄老幼人等仝叩敬立。监院、道号要林子保荐督管经师荩臣甫葛生忠偕门〔生〕陕西陇县发起人王燊仝叩。华山正宗派郝真人门下二十五代玄孙法名于贞子张氏、葛含华偕门人贺寿、王万象、陈章,徒孙卢法道〔仝叩〕。邑秀士召亭甫葛化南号洞云志书。石工苏顺荣。大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夏四月吉日立。
葛家洞石窟民国二十一年葛洪葛仙翁遗迹之道碑
葛洪道碑
碑立于葛家洞磴道之内侧。碑为长方形,高80厘米,宽50厘米,厚13厘米。碑首为圆拱形,中央竖镌“开山祖师”四字,四边框饰回纹,左右圆框内各镌“日”、“月”二字。
碑铭曰:山主葛家峡合庄老幼人等仝叩敬立,监院、道号要林子保荐督管经师尽臣甫葛生忠皆门,陕西陇县发起人王燊仝叩开山师祖道号抱朴子讳洪葛仙翁遗迹之道碑,华山正宗派郝真人门下二十五代玄孙法名于贞子章氏、葛含华皆门人贺寿、王万象、陈章、徒孙卢法道,邑秀士召亭甫葛化南号洞云志书,石工苏顺荣。大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夏四月吉日立。
葛家洞石窟民国二十六年重建三教楼碑记石刻
重建三教楼内外功告竣各县各镇各社老幼人等碑记
碑立于葛家洞石窟磴道内侧。立于民国二十六年()。灰砂岩质,长方形,碑首略残缺。高厘米,宽62厘米,厚16厘米。
碑铭曰:……化洋十三圆;化主王正达、陈宗邦、张大勋、徐来廷。良埜店共化洋三圆;化……麻镇共化洋三十二圆;化主苏冠三、秦景康、苏锦堂、刘震海。通野镇共化……赵善元、□友雄。新集儿共化洋四圆;化主:樊友墀。梁家坡,卢、豆家沟来化主……家、李永盛。魏家湾,石、何二岔,陈家堡,许家堡,杨家新庄,好地掌,赵家……家岘、庙川里、鸦崖沟、刘家山、具家峡、杨家庄儿、搭连寺、苏家河、史家川共化……五升,共合洋二十五圆;化主:葛正清。化主韩秉勋施洋十五圆,施板七尺五。……一圆。葛正清施洋五圆。葛化南施洋一圆。葛永清施洋一圆。葛效义施洋……通天柱两根、板二丈,施洋十圆。葛崇元施洋一圆。张绪存施洋一圆。韩彷……源施洋一圆。陈升荣施洋一圆。韩仿琦施洋一圆。薛冲武施洋一圆,宋思……施洋一圆。葛绪朋施洋一圆。史敏昌施洋二圆。主持苏得禄施洋二圆。……施洋二圆。邓效功施洋一圆。赵秀堂施洋一圆。何彦清施洋一圆。共入山价(货)……共总合大洋二百四十圆四角四分。木工贺锡蕃、刘治忠画工苏英华又……石工韩秉钧、苏清。童生瑞亭甫李模贰书丹韩秉彝施洋一圆……。民国二十六年岁次丁丑春三月十五日仝立。
葛家洞石窟清代顺治时期石刻题记
葛家洞石窟清代葛家洞地域范围题记
葛家洞石窟清代顺治六年云台山要林观题记
葛家洞摩崖文
葛家洞摩崖文刻在葛家洞最高处的石崖壁上,共有摩崖题记两处。云台山要林观,是葛家洞所在山崖和山崖上道观的原来名称。即在清初的顺治年间,此山曰云台山,观名曰要林观。
一、云台山要林观题记
铭曰:顺治六年正月十一日,记……生……一□日月……伍大圆,韩海成、葛光耀。旧有云台山要林观,上修玉皇、祖师、十王、子孙、圣母、灵官殿宇共六处。先年坍塌损坏,目不忍视,众发虔心补塑,又修观世音菩萨、土□等尊天……混元道祖伽蓝殿□六座。家家喜……春台,干戈不侵,人人欢喜。於文不□,人人欲有道之长……在在……利之……化为……均沾。
二、……记
铭曰:顺治六年十一月一日朱□秀记,顺治十一年七月祖日,□□许公浦丰鋿大小四口,上有伽难老爷□正……大明国陕西平涼府静宁州、崇祯九年七月二十五日……住地半分德。葛光曜建□殿宇,功安□□。梅正邦□葛合禄所捐计抽匣四十四套、板櫈□四件,又计牛一双、驴一头。葛合禄拾伍大圆。天启四年四月初八日,葛光曜修救十王殿,公〔功〕德主葛光先。大清国陕西平涼府静宁州……王三邦捨牛一双,石加真捨□一双,又捨锅一口。二月二十七日。顺治七年……住持僧葛光曜乞化十方,长者法名海清老爷人工布施。仙号会明……修立云台山公蒲寺释迦牟尼佛、百菩萨、观音菩萨、韦驮尊天菩萨。天启四年四月初八日□禅林田地方向正上马。东至大石沟,南至南岔湾岭,西至沟门为至□,北至中岘岭。
知识拓展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间方厅为核心,周围是一圈柱子,三面凿几间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禅室,窟外为柱廊。中国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