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山_云台天瀑

顾凯之及画云台山记

发布时间:2023-10-23 14:28:41   点击数:

中国山水画史读书笔记

萌芽于晋的山水画及特点

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可以上追至商代,比如象形文字中的“山”和“水”,但是作为独立的画科,它正式萌芽于晋,至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刘宋而成,初唐取得大的发展,盛唐突变,中唐出现水墨山水画,至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山水画发展成熟,遂占据中国画的主流位置。

晋宋期间的山水画原作基本上看不到了,仅敦煌壁画中存有北魏和东、西魏时期的作品。这段时期山水画的特点如下:

1、群峰排列,如犀栉锯齿。

2、比例不称,人兽禽皆大于山,水不容舟。

3、树木画得相当简单,如伸臂布指,比例上也大于山。

4、山中点缀很多复杂的飞禽走兽。

5、所画之山,不但有表示上下的高度,也有向左右延伸表示的长度,还有表示纵深方面的画境,但空间感不好。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宋摹北京故宫藏

这一时期和山水画相关联的突出代表为顾恺之。

顾恺之,-年,今江苏人,字长康,小字虎头,从青年起即为闲散之官,最高任散骑常侍(侍从皇帝左右、规谏过失的官职)。时称“才绝、画绝、痴绝”,其主要成就在绘画理论方面,著有《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他对人物画提出的“传神论”,立足点就非常高,并且由人物而山水、花鸟等,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代表着中国绘画艺术的彻底觉醒以及与西方绘画艺术的本质区别。他的“迁想妙得”“传神阿堵”“置陈布势”等重要主张,涵盖中国绘画所有画科,至今为艺术创作所沿用。

最早的山水画文献——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

顾凯之留下来的《画云台山记》这篇文章,讲的是如何去画云台山这幅山水画,其主要内容归纳如下:

1、画中的山,既要有左中右,又要有前中后。

2、满纸皆着色,以青绿为主,要画得艳丽。

3、山要分阴阳向背,水中要有倒影。

4、画中不但要有“栖梧宛柳”,也要画松树、桃树。

5、画中的人物要有故事情节,还要画些动物来搭配。

6、用笔要有轻重转折,用色要分浓淡。

后记:与顾恺之同时代的主要画家(无大画家),南朝有:萧绎(南朝梁元帝)、戴逵、戴勃、陆探微、谢庄、谢约、萧贲等,北方少,仅有一位马提伽(后周的),但敦煌壁画却位处北朝地区,奇怪。

附:顾恺之《画云台山记》原文

山有面则背向有影。可令庆云西而吐于东方。清天中,凡天及水色尽用空青,竟素上下以暎日。西去山别详其远近。

发迹东基,转上未半,作紫石如坚云者五六枚夹冈乘其间而上,使势蜿蟺如龙。因抱峰直顿而上,下作积冈,使望之蓬蓬然凝而上。次复一峰,是石。东邻向者峙峭峰,西连西向之丹崖,下据绝磵。画丹崖临涧上,当使赫巘隆崇,画险绝之势。

天师坐其上,合所坐石及廕。宜磵中桃傍生石间。画天师瘦形而神气远,据磵指桃,回面谓弟子。弟子中有二人临下到(倒)身大怖,流汗失色。作王良穆然坐答问,而超(赵)昇神爽精谐,俯眄(盼)桃树。又别作王、赵趋;一人隐西壁倾岩,余见衣裾,一人全见,室中使轻妙泠然。凡画人,坐时可七分,衣服彩色殊鲜微,此正盖山高而人远耳。

中段:东面丹砂绝崿及廕,当使高骊,孤松植其上。对天师所壁以成磵,磵可甚相近,相近者欲令双壁之内,悽怆澄清,神明之居,必有与立焉。可于次峰头作一紫石亭立,以象左阙之夹,高骊绝崿。西方通云台以表路,路左阙峰似岩为根,根下空绝,并诸石重势,岩相承以合东磵。其西石泉又见。乃因绝际作通冈,伏流潜降,小复东出,下涧为石濑,沦没于渊。所以一西一东而下者,欲使自然为图。

云台西北可一图冈绕之。上为双碣石,象左右阙。石上作狐游生凤,当婆娑体仪,羽秀而详,轩尾翼以眺绝磵。

后一段,赤岓,当使释弁如裂电。对云台西凤所临壁以成磵,磵下有清流。其侧壁外面,作一白虎,匍石饮水,后为降势而绝。

凡三段山,画之虽长,当使画甚促,不尔不称。鸟兽中时有用之者,可定其仪而用之。下为磵,物景皆倒。作清气带山下三分倨一以上,使耿然成二重。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aozhu88.com/dxdm/1551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