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山_云台天瀑

仙居风俗正月初一至十五

发布时间:2018-5-15 6:14:19   点击数:

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

——《荆楚岁时记》

文/落日楼主来源/《仙居风俗·岁时》未刊稿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是一年中仙居民间最为重要的节日。从初一到初八,称为“上八”;正月十六过后,春节正式结束。

开门炮

正月初一凌晨,各家由男人开门放爆竹,俗称“开门炮”或“开天门”。开门炮要拣时辰,需在旧年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为二十九)夜亥时过后,进入正月初一子时才标志着新的一年开始。打前还要用扫帚由门外往屋内扫三下,并说些吉利的话,据说如此才能把新的一年中的福、禄、寿、财带进家里,后再打三个爆竹。

起床穿新衣

正月初一早晨,不能叫唤名字催促家人起床。俗以为新年正月初一是新旧之交,阴气旺盛,叫唤名字起床,容易使鬼神跟进家中。起床后,不论贫富,均穿新衣,戴新帽,穿新鞋。

发财茶

正月初一早晨,合家要喝“发财茶”,寓意新的一年大吉大利,财源亨通。“发财茶”一般由家庭主妇用红枣、桂圆或荔枝冲泡。长辈与子孙已经分家的,子孙于是日清晨亦应用桶盘捧送,并依辈分行叩首礼敬茶。长辈在饮完后,则在桶盘中放置花生、糖果作为回礼。此礼俗有子孙向长辈进行家拜之意,故回礼中往往还会放置压岁钱。

行香

正月初一清晨,还有“行香“之俗。家中行香需在打完开门炮之后,在灶头、家中佛龛、祖先牌位等处供上果品、馒头等,然后一家大小依次跪拜,为新年祈愿。寺庙行香,由家中成年长辈,在天未亮时赶到村中本境殿或附近寺院等烧头香。俗以为新年在佛殿庙宇能烧到第一柱香的,最为吉利。故亦有人家索性除夕夜在庙宇守岁,亥时一过,赶紧烧香,以求新年好运的。

新年饭

正月初一早晨,吃浇头面,意味长寿面;也有吃鸡子茶或饼筒的。晚上吃面食,一种用正方形面皮包裹以猪肉、豆腐、冬笋等为馅子的面点,取其“形似元宝”,意寓“日日进宝”。

忌讳

正月初一这一天,不能动刀、针线,否则有血光之灾;洗脸水不往外泼,不都扫帚扫除;否则破财;不进别人家门;不能理发及说不吉利的话。遇到仇人或不顺心的事,都要笑脸相待;更不能讨债。故欠债的人,在春节这段时间多相安无事,纷纷回家过年。民间有不成文的规矩“上八里讨债,欠债人一年的运气好坏由债主负责”。

拜岁送饭桶

拜年,俗称“拜岁”。仙居旧俗,正月初二开始,男女老少大多要道亲戚朋友家去拜贺。但未出嫁的姑娘不得出去走亲戚;新媳妇则由家人领着。在见面时,新媳妇一般不行叩首礼,只行拜手礼,但对长辈仍需行叩首礼。

旧时拜岁,仙居人大多持着“饭桶”,桶内装有敲肉、猪肉、肉圆、油泡、泡鲞等八样食品,故在民间拜年又名“送饭桶”。拜岁客进门时,主家会依次以“发财茶”、“浇头面”、酒宴待客。旧俗,拜岁客在登门做客时在用餐方面也有规矩:凡正月登门喝发财茶,必须留下“茶泡”,否则会被人讥笑“无娘教”;酒宴时用餐,陪客指点可吃一块大块肉,并最多只能吃两块;“正月鸡,桌上嬉”,鸡肉觉不能吃,因为是主家放在桌上做样子的;馒头不论大小只能吃一只。不过,正月十六后,因为主家往往是用“罗汉菜”招待,吃食方面可以不受约束。拜岁是一项“礼尚往来”,联系亲情的活动。客人临行时,主家则会在饭桶内适当收取部分食品,并以豆子、麦子或其他零食装入饭桶内作为回礼;小孩子则给予用铜钱串起来的压岁钱(现用人民币)。拜岁活动大致到了正月初八就基本结束。仙居俗语有“过了上八,菜汤无得喝”之说,盖因正月初八之后上门拜年,年内准备的“馒头上污点,麻糍长白毛(霉变);猪蹄臭烘烘,鸡肉剩点汤”(《仙居歌谣·过年谣》),会令主客之间多有尴尬得缘故。不过,此后一直至正月十五,各家之间有时还仍会互相设宴席请亲朋好友。

财神生日

正月初五为“财神生日”,是日商家会举行接财神活动,晚上会摆财神酒。

上八走八寺三八笊篱王生日八弗出门

正月初八,俗称“上八”,旧时仙居民间有“拜八寺”习俗。“拜八寺”有诸多说法:有认为“拜八寺”是指在寺庙中求取“福禄寿喜荣华富贵”八字的;也有认为“拜八寺”是指一年拜一座寺庙,连续拜满八年,并认为乘轿“拜八寺”要拜十年,二年功德归轿夫的。不过,仙居“拜八寺”多参拜寺庙为主,且各地对“八寺”的规定也多有不同:西乡白塔一带以金像寺、万善寺、开元寺、崇相寺、福寿寺、水帘寺、清修寺、净居寺为“八寺”;城内以南峰寺、大兴寺、正觉寺、集福寺、大觉寺、东西姑寺、显庆寺(显庆寺被毁后改为广严寺)为“八寺”。正月初八当日,乡民们会就近到八寺之一烧“八字香”,以祈求当年家中六畜平安、五谷丰登。

旧时,在仙居东南乡双庙一带,把正月初八、十八、廿八合称“三八”,并认为这三个日子若为晴天,则预示当年会有好的收成。故有“头八晴,好年成;二八晴,好收成;三八晴,谷米平”和“三八晴,谷进仓,麦入缸”的谚语。正月初八早晨,农家要吃“上八饭”。相传是日是“笊篱王生日”,为此吃“上八饭”时,掀开锅盖剩起的第一碗饭,要放在灶台上,祈求“灶司菩萨”和“笊篱王”保佑当年五谷丰登。仙居民间还有“七不出门,八不归家”的说法。经商者大多会选择正月初八之后出门行商。

正月十四吃糟羹

正月十四夜,仙居民间要吃在“糟羹”。“糟羹”是一种以豆腐、油泡、肉粒、芋艿、青豆为佐料,用番薯粉制作而成的羹食。“糟羹”的起源较早,在番薯传入仙居之前,多用芡实、蕨粉等烹制,现则多采用番薯粉。其起源相传与明代戚继光在台州抗倭,乡民为犒劳抗倭兵士有关。

上元元宵节照灯吃咸酸粥

正月十三称为上灯,十五称为元宵;十八称为落灯,俗称“上元”。自十三夜开始,各家门前挂起灯笼。正月十五夜,为元宵节。仙居旧俗,是夜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孩童则提着灯笼,或拉着“兔灯”、“鱼灯”在院落、村巷内玩耍,街上还有舞龙、灯会猜灯谜等大型活动。旧时,仙居乡下城镇的元宵节灯会以皤滩、横溪最为有名,童谣“高高抬,低低抬。皤滩街,接龙来;横溪街,骑马来。”(《仙居歌谣·高高抬》)所描绘的即为皤滩古镇舞龙和横溪古镇“跳跳马”为主题的灯会活动。在村落方面,白塔的厚仁村正月半还有“迎花灯”的习俗。一首流传于民国及建国初期的厚仁村的童谣曾唱道:“正月里,是新春。麦青青,菜青青。厚仁灯,有名声。正月半,迎花灯。妹妹笑,弟弟跳。妈烧饭,伯腿忙。夏历洋,接姑娘(姑妈)。大陈溪,接娘妗。请外婆,望花灯”。(《请外婆望花灯》)可以说,“正月半,迎花灯”曾是厚仁村一年中的大事之一。此外,据清代《李芳春笔记》记载,清同治年间,仙居县城孔庙、文明楼一带亦有大型的灯会活动,张灯结彩延绵至城区的大街小巷。不过,其传统后来并未有流传下来。

元宵节当夜,各家还要上坟点灯,俗称“照灯”或“上灯”。“照灯”是旧时仙居人年中家祭中需在祖先坟前祭祀的祭仪之一。在祭祀时,先需在祖先坟前点蜡烛、烧纸,后跪拜先人,并颂祝词,其内容大致如下:某某尊称,今天是十五夜,我同某某等人前来拜祭,这点钱烧在坟前给你用,请保佑家中小人日长夜大,聪明伶俐,老人安康,大家都财源广进。在仙居西乡一带,正月十五夜各家还会在房前屋后、灶台、厕所、鸡舍、麦磨、水井、五圣老太前会点上蜡烛,称为“间间亮”。

正月十五夜,仙居旧俗还要吃“咸酸粥”。“咸酸粥”是用大米,佐以芋艿、番薯、肉骨头、油泡、赤豆、泡鲞等混煮而成,其起源盖因年后剩菜过多,仿寺庙“罗汉菜”的烧法予以解决。故俗传正月十五夜每人要吃十八碗咸酸粥,而由此则说明该户人家人丁之兴旺。

(图片来自网络)

知识拓展

正月

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帖画鸡,或斲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凡饮酒次第,从小起。梁有天下,不食荤,荆自此不复食鸡子,以从常则。熬麻子、大豆兼糖,散之。又以钱贯系杖脚,回以投粪扫上,云令如愿。

——《荆楚岁时记》

仙居,白雲雞犬之境,流水桃花之鄉。

仙居物語,一個關於仙居歷史、民俗、故事、歌謠、諺語等等的個人訂閱號。有興趣的可以看看,無興趣的大可一咲而過。若需要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

赞赏

人赞赏









































白癜风早期能治愈吗
昆明儿童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aozhu88.com/jbxx/1034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