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山_云台天瀑

金乡云台山去过的人都说还想去

发布时间:2020-9-4 16:15:35   点击数:

来源:金乡发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云台山在金乡镇东南方,山的最高峰呈平台形状,晨晚之间,峰间云雾缭绕,如同仙境,山名可能由此而来。

云台山的名字始于何时,已无文献可考,但也留有迹象。三百多年前金乡文士余象乾《复南水门记》载有谶诗:“大地原从海上来,木曜文星,西北宜印,东南有台,五百年当得异才。”清光绪三年()重修的坊下《陈氏宗谱》载有诗文:“西北最宜添两印,东南原是有三台。”云台山便是“三台”之一,由此看来,云台山之名或在明清间便有。

周末清晨,我和妻子同登云台山,我们先自驾到珠梅岭村,将车子停在云台山脚。珠梅岭原名珠明岭,是明代金乡卫屯兵之地,珠明营房遗址在村西头,我们停车登山的地点是村东头的五显庙。

五显庙是近些年才建的,庙前竖立一块约一米长石碑,上刻“云台山”三字,字迹端庄,衬出石碑古色古香的味道,但实际上这块石碑是二十几年前重修登山道时奠立的。

石碑旁边有一株大榕树和一座四板石桥,大榕树对面是一间小庙,它们的历史才是古老的。记得三十几年前,这里还没通公路,来往的行人都会在大榕树下歇会儿,坐在榕树下的石椅上聊天,在小庙里买些零食吃吃。如今榕树仍枝繁叶茂,桥边流水依然清澈,但基本已无行人经过。

云台山的登山古道从小庙旁开始,古道几经修缮,最后一次修建约在20年前,这条古道修建是依旧补新,保持了原貌。台阶清一色石板路,石板长约一米五,平整古朴。仔细查看脚下石板,会发现不同路段石板颜色有不同,新旧相杂,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以前上云台山只此一条路,现在有公路直达山顶,山路就少有人走了。道旁也就长满杂草树木,最多的是青竹,细细长长的。走在竹林道中,只看见前方蜿蜿蜒蜒的路,显得格外的清幽。突然之间,一只山鸡从前方掠过,待我想拿起手机拍照,山鸡早淹没在树丛中了。一路攀登,沿途树木品种各样,有楠树、茶树、芒杆、山姜等等以及众多不知名的野草。它们相杂共处,即便秋冬,仍然染绿着大山。

边谈边登,十几分钟后,到达了一座小山岗,眼前出现了三岔路,正下方通往渔村石砰,左侧是彭家堡山的安德寺,右侧就是云台山的三元道观。

安德寺的历史并不久,也就三十年左右,而它所处的彭家堡山,却是曾经的金乡望族彭氏的祖山。彭氏始祖在公元年前后从福建迁居金乡,自宋至明,出过两浙转运副使彭权、理学家彭仲刚、庆元路同知彭仲辉等杰出人才,彭氏一支于清朝乾隆年间搬迁到祖山彭家堡山,但随着近二十年人口城镇化大潮,彭家堡山村已整村搬空,密林深处,只留下残垣断壁。

在彭家堡山的最高峰,建有炮台。二个多月前,我和珠梅岭村民孙汝珊开车从珠石公路的乌岩脚路口上去,直达安德寺,并请安德寺主持阿安法师带路,攀登炮台。

炮台离安德寺看起来距离不远,山坡上的草看起来也是短短,但进入后才发现草木茂盛、荆棘遍布,根本无成行的路径,没有熟悉地形的人带路,很难到达。炮台处于彭家堡山最高峰中心点,已塌圮,只留墙基,成鹅卵形状,直径约3米,放眼望去,视角绝佳,整个海面一览无遗。炮台地势险僻,设施简陋,古代战士驻守这里,日子肯定艰辛,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是凝聚着祖先们的血汗的。

从炮台西望,数百米外一座巍峨的极像布达拉宫的棕红色宫殿矗立在最高的那座山峰上,这就是云台山的三元道观。从刚才的三岔路口登顶三元道观,石阶大多就地取材,在岩石上直接打凿出。

沿途奇形异状的怪石林立,沿阶而上,触目所及的巨石总让人引起遐想,有些像南瓜,有些像正在制作中的馒头面粉团,有些像捏紧拳头猛然冲拳的一段前臂……不知不觉中,就登到了顶峰三元道观前。

四顾周围,东、南面是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炎亭前屿岛“雪浪潆孤屿,风帆乱夕阳”如同海上明珠;西面皇帝坪山顶风力发电站的巨大风扇一列排开,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北面锦绣江南垟沃野千里,村庄如蚁,尽收眼底。正如民国乡土文豪鲍铭书的诗“万丈奔涛遥接天,归帆飞渡夕阳烟。海口岛屿知无数,都送浓青到眼前。”顿生“苍茫空眼界,笑傲觉谁狂”的豪情。

云台山之魂便是山巅三元道观,三元道观建于二百多年前的清嘉庆年间,原是距此约7公里外的江南水乡夏八美村夏氏家庙,后改建为道观。

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是小学生的我常攀爬到此游玩,那时正是三元道观鼎盛时期,有十几位高道大德云集在此,差不多苍南县内道学高深的道士都聚在一块了。观内经常有法事活动,那时没有扩音设备,全靠道人自然嗓音,但道音绕山,很远就能听见,可见观内高道功底深厚。

有一次,我进入道观前庭时,意外发现一长须老道在教两个与我年龄相仿的儿童耍棍,两儿童各持一根乌黑光亮的木棍对练,只练三招:上格、下截、中迎拦,老道偶尔拿过木棍示范矫正两儿童的动作。我在旁边观看,虽心痒想学,但不敢开口,最终错过与高道交流的机会。

不知从何时起,观内的道士因为种种原因,纷纷离开三元道观到其他庙观自立门户,三元道观因此法事日渐萧条,倒是初一十五到观内烧香的人越来越多,道观也日益扩大,从水帘洞方向有宽敞的水泥公路直达道观前。

如今的云台山三元道观,也算是苍南境内一处繁华景地,但和以往简陋的老道观相比,差了太多的仙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文化的厚薄和场面是恢宏还是简陋无关。便如评论一个人的品德,和财产权势也是无关的……

觉得有用,点个“好看”↓↓

金乡草根新闻本地影响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aozhu88.com/jbxx/1223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