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台山_云台天瀑 >> 基本信息 >> 云台文化修心仁武在云台之云台山讲解
第六景段:峰石画廊叠彩洞
在子房湖大坝,有两条岔路,上道是通往茱萸峰的。云台山景区的叠彩洞和茱萸峰两大景点便盘桓于此。
叠彩洞是通往茱萸峰的必经之路,沿途可经大小19个洞,总长.4米。这些隧洞隐身山间,首尾相连,重叠而上,气势雄伟,如巨龙般盘绕在太行山上,与雄伟清秀的山峦交相辉映,洞与洞景观各异,引人入胜,故被称为叠彩洞。她是修武人民战天斗地的杰作,世所罕见,叹为观止,堪称“云台绝景”。
叠彩洞的修建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自发修路(60年代初至年),斗水大队党支部组织全村男女老少,农忙务农,农闲修路,修通了斗水村至山西陵川琵琶河村的12.5公里山路;
第二阶段是民办公助(年至年),县、社、队组织民工建勤,县里抽调余人,一斗水大队组织了30余人的愚公修路队,以民办公助形式对斗水路进行投工建设;
第三阶段是全民共建(年10月至年1月),对修陵公路进行全线勘测、设计,修建水库到山西省界山路15.75公里,其中含隧道.7米,共投资.1万元;
第四阶段是改造扩建(年至年),投资1亿多元,从路到桥到洞分别根据地形山形按二、三、四级公路技术标准,全面进行改造扩建。
叠彩洞的建设特点可用奇、难、新三个字来概括:
“奇”:被称为叠彩洞的19条公路隧道,全部修建于崇山峻岭之间。特别是8条U形隧道更为奇特,它们首尾相连,其中7条U形洞在同一山体上,在峭壁间重叠直上,洞内大转弯度,并且由低到高螺旋爬升高达米。年9月27日,在最初设计9条洞的通车典礼上,交通部和河南省交通厅的领导称这条公路隧道工程是“中国少有,世界罕见”。
“难”:在被当地群众称之为“猴难攀”“鸟难飞”“鬼不走”等险要地段的悬崖峭壁上开挖盘山隧洞,其施工难度可想而知。开凿山洞之初,险要的地形加上无经验、无技术、无机械,工程建设举步维艰。没有机械,大家想法改造;没有炸药,大家自行配置;缺少资金,群众卖牲畜、挖药材、伐木头,共同集资;为节省时间,大家就在工地上支锅做饭……
“新”:叠彩洞的建设思路书本上没有范例,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出了既安全又便捷的公路隧道建设方案,在公路建设史上传为佳话。
在修建过程中,修武县群众不畏艰险,大胆创新,从村民自发到民办公助,再到千军战太行,主要工程历经20多个春秋,在悬崖峭壁上开筑了这条神奇的天路。同时,土生土长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当时就有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生存条件的意识及智慧,在山体内打洞修路,将植被破坏降到最低,将环境保护放到第一,处处体现天地人文、环境和谐共生共融的理念,使其成为一个造福当代、泽被后世的不朽工程。在修建隧洞过程中,涌现出了很多创新奉献、无私无畏的先进典型和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动人故事,还有14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可以说叠彩洞是云台儿女智慧的结晶,他们在那个年代谱写了一曲千军万马战云台的宏伟篇章,在太行山深处打造了一个公路神话。一斗水村原党支部书记郭麦旺带领全村男女老少勒紧裤腰带,开山辟路的壮举,使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艰苦创业精神的代表,出席了建国20周年国庆庆典;修建公路的铁姑娘队员们,克服恶劣环境,凭着一股“巾帼不让须眉”的犟劲,开挖隧道;被称为“毫米工程师”的张有辰,在公路隧道测绘过程中,创造出了许多“土法子”,实现了隧道贯通工作分毫不差,为此,他还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目前,叠彩洞毫无疑问是云台儿女战天斗地、巧夺天工的杰作,她20多年的修建历程引领、见证了云台山旅游的蓬勃大发展,使云台山由“养在深闺人未识”,发展到如今集一个世界级、十多个国家级称号于一身的大型综合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多万人次,不仅实现了旅游资源的拓展,而且还进一步拓宽了云台山的人文精神。
一号洞 长43.6米,方向南北,路面海拔高度米,雅名“山水迎宾洞”,以示欢迎四海宾朋之意,这是进入云台山的第一条人工公路隧道。洞西下方即是形成于距今万年的子房沟,是地壳断裂和水蚀两重作用形成的米左右的深沟,其下米深处可见到断裂带所形成的地下河水面,故上边长年无水,只有在山洪暴发、水流下漏不及的情况下,沟中才短时流水,沟头岩上高挂的白龙瀑布举目可观,下面的白龙瀑长年倾注不满的白龙潭,就是地下河的入口。
二号洞长45米,方向西东。雅名“翠屏清晖”,又称“龙涎洞”。在洞北回望,瓦房沟山泉处有一“U”形山体,犹如画屏,其岩壁如同青竹凸起,青翠壮观。其东有自然纹理,如同国画,引人入胜,因而故名“翠屏清晖”。在洞口东侧,有一清泉,涓涓细流,时有时无,如同涎滴,故又名“龙涎洞”。
三号洞包括短长相连的两个洞,短洞35.9米,长洞.4米,全长.3米,洞向进北出西南,雅名“太行花壁”。因这里长有太行山独有的珍稀植物,被中科院植物所命名为蔷薇科植物“太行花”。耐严寒阴冷,喜云气潮湿;长绿叶开白花,十分鲜艳。诗人王绶青曾诗“云台四月太行花,悬崖绝壁点翠霞,不向闹市争春色,伴定青山共一家”来赞誉。在洞口向西下方俯视,可一览子房湖与山间层叠缠绕的公路景色,绿水青山十分壮观。
四号洞长.6米,方向西南东北,雅名“指点迷津”。因洞口西北方向山峰顶端,有一独立天然石柱,在地质学上称蚀余峰或风蚀柱,是峰岩崩塌侵蚀的残余,人们雅称“仙人手指”,戏为“仙人指路”,故名。
五号洞长.1米,方向南南,雅名“云海仙舟”。在洞口东侧有一峰,酷似一艘在海中航行的巨船,故名。
六号洞长.8米,方向北北,雅名“群洞叠彩”。因该洞出口、入口同在一个侧位上,上下重叠,高低相差约20米,充分体现了度U形大转弯的螺旋上升的隧道形体的特点,是群洞的经典之作。如站在五、六号洞之间,放眼鸟瞰俯视,尽可观赏到各洞洞口与阶梯重叠盘山而上的路线,是领略叠彩洞——我国公路隧道史上一大杰作的最佳位置,故有此雅称。
七号洞又是一个包括长短两个洞的连体洞,长洞.7米,方向南南,短洞14.5米,共长.2米,雅名“华峰遗梦”。因在该洞洞口东侧上方,有一名叫小华山的山峰,两壁悬崖,高约米,酷似华山西峰的孪生姊妹,相隔千里,二峰只能梦中相见,又是为怀念为修路献出生命的人,他们为山区交通事业的宏志梦想而永远留在这里,故名。
八号洞洞长.2米,方向北北,雅名“宝塔映晖”。因在洞口西北的山峰上,有一天然石柱,高约15米,形似宝塔故名。此洞为云台山公路U形隧道的最长洞,进入洞中犹如进入另一个世界,幽深莫测,特别是隧道转向一暗一明、盘旋上升恰到好处,令人深感设计者、施工者高超技艺和其艰苦卓绝的劳动精神。
九号洞包括长短两个洞,短洞20.8米,长洞.5米,共长.3米,雅名“云岚绝胜”。因该洞周围十有八九上午9时左右在旭日东升时,山顶霞光万道,昼夜气温交变之际,总有团团云雾涌现,如花似锦,千姿百态,置身其中,如临仙境,故名。
十号洞长.7米,方向北北,雅名“宝旌耀金”,在洞口右侧上方有一山峰,形状酷似一面迎风飘扬的旗帜,其峰寸草不生,发出金色的亮光,与周围山峰截然不同。相传这一山峰本是真武祖师的镇山仙旗,此洞因此得名。
十一号洞由长短两洞组成,长洞.6米,短洞42.3米,共长.9米。现已连通,分不出两洞,方向南南,雅名“曲径通幽”。因洞两侧山壁上,有两块耸峙巨岩,中有小径,可攀主顶,上有植被蓊郁掩映如同仙境,故名。
十二号洞长.6米,方向北南,雅名“瀛观三秀”。因距洞口米处有一高20余米的风蚀石,地质学上通称蚀余峰。由于从不同角度视之像翁仲、村姑、灵芝三变。同时洞处西侧有一绝崖高台,海拔米,从一号洞至此已攀升米,居高临下,可俯视子房湖、红石峡、村庄、田野等景观,取唐诗人钱起“已入瀛洲远,谁言仙路长”之绝句,命其名“西瀛观”。
十三号洞长92.7米,方向西南东北,雅名“佛龛兆祥”。因洞南有一险峰,十分峭陡,岩石风化崩落,留下有类似佛龛痕迹,人称佛龛峰。
十四号洞长米,方向南北,雅名“丹凤朝阳”。因在洞口可以看到对面山上有一株古柏,由于风雨摧折,仅留两枝,一上一下,形如昂首垂尾的凤凰,在阳光照耀下,亭亭玉立,故名。
十五号洞长.7米,方向西南东北,雅名“秾秀茱萸”。因在茱萸峰下穿过,是登云台山主峰远眺群山、黄河、旷野的最后一洞,也是直洞中最长一洞,故名。
十六号洞长69米,方向南北,雅名“玉泉润枫”。
十七号洞长82.7米,方向南北,雅名“仲岭毓秀”。
十八号洞长43.4米,方向南北,雅名“昆岭晓月”。
十九号洞长.6米,方向南北,雅名“豫晋连洞”,是云台山的北大门,因位于河南、山西两省交界,故名。海拔高度为.5米,从一号洞至此已攀高.5米。
未完待续
云南治疗儿童白癜风怎样能治好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aozhu88.com/jbxx/1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