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山_云台天瀑

海州往事民间生活里的气象

发布时间:2018-10-17 15:58:53   点击数:

说了那么多肆虐在港城土地上的气象灾害,小编不禁想到了一个问题,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先民们能不能做到预知天气现象呢?就像我们每天都收到来自气象局的天气预报一样。专家说,预测如此精准是不可能的,但是凭着代代相传的经验,古人也总结了一些特别气象,并由此衍生出一些通俗易懂的谚语来描述。

(一)

说到谚语,小编最熟悉的就是老海州的老人们在将要阴天下雨前会说的一句,“袁天罡李淳风不如老嫚脚后跟”。多年来,小编一直不知道“老嫚脚后跟”到底为什么如此神奇,能预测风雨。

事实上,在古老的海州地区,有许多地方流传着类似的谚语,其中不少都与气象有关,这些都是老海州的人们通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得出的经验,他们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把它们描绘出来,堪称港城文化中的瑰宝。

民谚中有一种说法叫“南风多雾露,北风多严霜”。科学的解释是,雾、露与霜的形成除了与空气中水汽的多寡有关以外,气温的高低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当气温高于0℃时,露与雾便会出现,而当气温跌破冰点时,露和雾即会结成霜。在连云港地区,南风通常带来的是暖湿气流,温度较高,而北风通常代表冷空气的到来,因此三者的变化与风向气温存在密切的联系。

在港城部分地区,还有些谚语是根据动植物来判断气象的,比如有谚语云“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大雨将来到”,专家说,所谓“水缸出汗”,即水缸表面因空气潮湿冷凝的水珠,“蛤蟆叫”与雨天气压低等原因有关。除此以外,如“鱼儿出水跳,大雨将来到”、“蚯线(蚯蚓)封门有大雨、蛛蛛(蜘蛛)结网天放晴”等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民间谚语,都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悉心观察与认真总结密不可分。

专家说,在赣榆县北部的一些地区,当地人至今仍能根据夏季雷声的长短,判断雨势的大小。如“未雨先雷,有雨不大”,从气象学的观点看,雨前出现雷鸣,说明将要降雨的区域存在空气受热不均等因素。夏天烈日当头,地面受阳光炙烤,使局部地区的空气因受热膨胀而变轻,并夹带大量水汽不断上升,升至空中冷凝为云,这种云被称作“地方性对流云”。它的范围通常不大,又是移动的。对流旺盛,便形成了带电的雷雨云。这种云在远处打雷下雨,我们只能听到雷声。这便是我们经常说的“十里不同天”的现象。

而在灌云东部沿海地区,还流传着一些通过辨识风向判断晴雨天气的民谚。如“早西暮东风,正是旱天公”、“早西晚东风,晒得海底空”、“晚上起东风,太阳暖烘烘”。专家解释说,晚上和清晨吹西风,午后到傍晚吹东风,都预示着晴好天气。民谚中所说的“东风”与“西风”,在气象学中即指的是“海风”与“陆风”,这种海陆风的现象一般产生于单一气团控制下的稳定天气系统中,因此被视为晴好天气的预兆。

在云台山地区,还流传着“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揽腰”的民谚。专家告诉我们,在中云开发区有个小村子名叫“云门寺”。史籍记载,云门寺旧名雩门寺,始建于北齐武平元年(公元年),重建于明永乐十二年(公元年),抗战期间被日军炸毁。据当地山民介绍,当云层盖住云门寺附近的山顶时,通常预示着阴雨天气的到来。附近乡民如遇久旱无雨,便会跑到寺前烧香祷告,祈求上苍普降甘霖,多有灵验。而所谓“云揽腰”,即云层未能遮盖山顶,只在半山腰处呈环抱之势。专家介绍,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空气中的水汽在夜间冷凝而成,云层并不厚,等太阳升起来,云也就消散了。

(二)

讲了这么多关于气象的谚语之后,专家还给小编讲了个笑话,说的是明代初年,江西才子解缙中了进士,朱元璋金殿钦点时问解学士何时下雨,解缙灵机一动,在一纸条上写了几个字攥成团交给皇帝,并告诉他“天机不可泄露,什么时候下雨什么时候拿出来看”。几日后,天降大雨,朱元璋拿出解缙给的纸条,只见四个大字“今日有雨”,皇帝龙颜大悦对这位状元大加赞赏。

专家说,这个故事看似是个笑话,但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天象气候的变化不仅关系到五谷耕作等农事,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兴替与民族的存亡。《左传·成公十三年》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中国古代,祭祀与战争被视为关系国家存亡的头等大事。在专家看来,所谓“祀”,除了祭祀祖先神灵以外,占卜观测天象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道重要环节。

比如甲骨文,这些刻画在龟甲与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其内容主要是殷商时期的巫师对星象、气候的占卜,是当时辅佐商王征战与祭祀的真实记录。我国近代著名史学家罗振玉先生将这些记录占卜内容的文字称作“卜辞”。近年来,许多相关学者通过对卜辞内容的研究,了解了当时某些星体运行的规律,这不仅为夏商周断代提供了时间参考,对研究三代时期的气候变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例如,在《殷墟书契前编》一书中收录的几片刻有卜辞的甲骨记载“今夕其雨疾”、“疾雨无害”、“贞,其亦冽雨。贞,不亦冽雨。”在古汉语中,“疾雨”即“急雨”,“冽雨”即“暴雨”。专家通过对“疾雨无害”这片卜辞上下文的理解,解读为“一场急雨幸好没有造成灾害,如果雨太大,就会造成洪水的灾害。”由此可见,古人对天气的观测与记录是十分翔实的。

俗话说“云是雨的前奏”,古人通常都是通过对云层外形颜色的观测,从而判断随之而来的晴雨变换,这一点我们在甲骨文中也有所见。如在《甲骨叕存》中载:“允有商,明有格云自东。晨亦有设,有出虹,自北引于河。”专家解释说,这段卜辞中所提到的“设”,是古人在意识中某种代表上天的征兆,它泛指通过观测云层,以预示即将发生的某种灾难。这一记载与《诗经》中一段先秦时期的民谚高度契合,文曰“朝隮于西,崇朝其雨”,说的是“如果早晨西方有彩虹出现,这天就肯定会下雨。”

事实上,在古老的海州地区,也流传着一句脍炙人口的关于雨的民谚,“虹高日头低,早晚披蓑衣”。我们知道,“虹”是太阳光经过水滴折射和反射后形成的彩色弧形光带。虹的出现表明空气中含有大量水汽,一般多出现在雷雨过后。可见我们的古代先民早在两千多年前即已掌握了彩虹等大气光学现象与降雨的关系,着实令人敬佩。

此外,西周时期流传的一些关于天气预报的民歌也被后人广泛传颂。如“习习谷风,以阴以雨”,即强劲的东风预示着阴雨天的到来;“月离于毕,俾滂沱兮”,当月亮出现在毕宿附近时,大雨将至;“上天同云,雨雪雰雰”说的是天上的云是分层状,雨水也就离得不远了。专家说,这是古人对积雨云的形象描述,熟悉天气的朋友都知道,积雨云中富含水汽,当遇到冷空气时便会转为降雨。从这一点也足以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人们已掌握了观云识雨的能力。

(连云港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供稿)

长按图片,“识别图中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介绍
北京白癜风最专业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aozhu88.com/lyjq/1076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