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台山_云台天瀑 >> 旅游景区 >> 你造吗,大禹东巡,到义乌覆釜山,坠马失足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浙江自古以来因水而名,因水而美,亦因水而兴。从古至今描写浙江的水的诗句也不在少数,其中白居易的这首《忆江南》,更是将带有江南灵气的江水写得生动绝美。水从来都是浙江的一张名片。如今,我市各地“五水共治”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这不免让人联想起四千年前大禹治水的景象。在浙中的很多地区,直到现在仍然保留着不少大禹的印迹。
义乌:
萧皇岩上大禹石碑
在义乌上溪镇的萧皇岩山顶,有一块与大禹有关的石碑。虽然碑是年新修的,但是碑文上年久失修的文字,还是记载着它的历史。萧皇岩原名覆釜岩,得名于山的形状像一只倒扣之釜。后来之所以被叫作萧皇岩,是因为梁武帝的儿子萧统到此一游,萧统贵为皇太子,萧皇岩也由此得名。除了萧皇岩之外,覆釜山还有多个叫法:夷山、夫山、南山、会稽之山、宛委山、黄帝岩,又名覆釜山、石柜山、南泰山、秦望山等。
在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大禹东巡,到了义乌覆釜山,坠马失足致伤,不治身亡。他的儿子启根据父亲的遗嘱,将他葬在了这里。至今,义乌还留着自称禹后裔的家族———楼氏。
按《义乌楼氏源流》记载,楼、娄同源于姒姓,黄帝历五世而生禹,禹治水有功而赐姓姒,受舜禅让称帝。子启建夏朝,禹14世孙桀无道,夏为商所灭。其子仲和仲礼避祸于义乌,改姓娄。周灭商后,武王追封先帝后裔,得禹36世孙云衢公,以主夏祀,号东楼公。子孙遂以楼为姓。
东阳:
南江一带的大禹文化
相传在东阳,特别是沿着南江一带,很多的地名与传说都与大禹有关。比如东白山附近的大禹陵、胡村附近的大禹尖,佐村、宅口之间的石禹佛,凤山至郭宅的禹岭、横店的禹山(八面山)等等。在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东阳县故事卷》中,更是收录了《大禹治水》《禹化龙》《禹王八面》《禹耕田》《望禹》《禹杀防风氏》等有关大禹的神话故事。
横店八面山的来历就与大禹有关。相传,大禹有八面四耳,善理八方之事。一日,大禹登上大茅山山顶,远远看见东方的洪水还未退去,就连忙下山赶到东阳,手挥大锨,身穿蓑衣,冒着大雨,日夜治水。过了七七四十九天,洪水终于被降服了。大禹离开的时候,把斗笠、蓑衣随手放在山上,此山就叫作禹山,也叫夏山,俗称八面山。在横店还有一个村,叫良渡。据说,这里就是大禹泛舟治水的一个渡口。
从八面山沿着南江而下,在南马与画水交界地段,有一个地名叫“金鸡弄”,这里也有着很多与大禹相关的传说,其中最有名、流传最广的便是大禹开凿金鸡弄———禹门。
相传大禹治水时期,见东阳南乡一片汪洋,就带人乘木筏驻扎横店的八面山,进行治水,但在东阳治水非常困难,直至在一只金鸡的帮助下,凿开了南马金鸡弄山口,排泄了洪水才离开。关于“禹门”,东阳南马镇当地最早的记载见于安恬《马氏宗谱》,谱中有明洪武戊申年()白云山人卢秋的一首诗:“二月乘船顺水沌,桃花飞片逐流云。春风鼓动三层浪,为送鱼龙跳禹门。”这首诗说明多年前金鸡弄口就被称为“禹门”,这与陕、晋两省交界处的黄河“禹门口”称谓源出一处。不少东阳民间文化爱好者认为,金鸡弄一带发现的种种遗存,都说明这里古代曾进行过一场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而工程的领导者,极有可能就是大禹。
此外,“禹门”附近还有个“禹王峰”,据东阳当地的《八华山志》记载:“禹峰,平地卓立,相传夏禹治水至此,故名。”再往下的画水镇月峰村还有座“拜禹山”,当地百姓过去一直有登山祭禹的传统。
金华:
神殿中的大禹之子
金华市婺城区雅畈镇石楠塘村,也有关于大禹的传说。如今村中小山坡上依旧留存着一座本保殿,在这座四平八稳的徽派建筑中,供奉的既不是月老,也不是关公,而是水神滨水王夫妇。滨水王是大禹的第二个儿子,大禹治水成功后,便将其子嗣派往九州各处任司水吏,滨水王择居石楠塘,辖四方水利。
武义:
禹关保庙保平安
武义县谢坑村,属白姆乡管辖,“王郑公路”穿村而过,是白姆的前一站,距白姆约2公里。村中至今保留着一座禹关保庙,“禹”指治水的大禹,“关”指义薄云天的关云长。主殿供的是禹王夫妇,偏殿供的是“关老爷”,庙中分别有两副对联歌颂“禹王”和“关帝君”,“统承二帝首三过其门度,绩奠九洲垂八年於外平。”“成河汉江淮义戈,度辛壬癸甲三王。”
同时,在武义履坦徐姓村庄内,还留存着上禹王庙和下禹王庙,原因在于徐姓的先祖曾辅禹治水。
相关链接
川浙印记留存多
大禹治水或鲧禹治水是中国著名的上古传说。传说距今四千多年的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负责治水。大禹率领民众历经十三载,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大禹治水十三年,足迹遍布九州大地,因而关于大禹遗迹和纪念建筑不仅分布广,而且数量多,遍及河南、山东、山西、四川、陕西、浙江等十余省。例如“禹穴”,在全国就有四处。一处在四川北川,传说是大禹出生之地;另一处在浙江绍兴,为大禹葬身之处;还有一处在湖南衡山,相传是大禹藏万卷书的地方;最后一处在陕西石泉,是大禹歇息落脚之地。除了四处“禹穴”之外,就连大禹治水期间娶得涂山氏之女所在的涂山之地,也能在重庆江州、浙江会稽山(原名茅山)、宣州当涂、山西晋阳和安徽蚌埠找到遗址。
大禹遗迹最多的地方,在四川和浙江两省。自唐朝以来,四川省北川县县境坝底、片口、曲山、陈家坝、通口乡镇场镇先后建有禹王庙和禹王宫,作为当地民间祭祀大禹的场所。年,北川县修建了全国第一个大禹纪念馆。就浙江省而言,大禹遗迹最多的地方,非绍兴市莫属;而绍兴市最有名的大禹遗迹,非大禹陵莫属。根据史料记载,绍兴市大禹陵在明洪武年间即被钦定为全国36座王陵之一。除了大禹陵以外,绍兴东南十里许的会稽山(原名茅山)、绍兴与萧山接壤处的“夏履桥”、绍兴安昌镇的“涂山”遗址、绍兴湖塘镇的刑塘……都是大禹留在绍兴的印迹。
稠州论坛率先实现头部白癜风是什么症状治疗儿童白癜风现在哪种方法更有效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aozhu88.com/lyjq/1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