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山_云台天瀑

觉源佛教的真精神1

发布时间:2018-3-8 5:57:39   点击数:

年6月14日海空法师于河南云台山万善寺

佛教的真精神是什么?对我们学佛的人和佛学者,是必须从根本上弄清楚的问题。首先对佛教、佛学、佛法、学佛的浅识,作一个介绍。作为佛教徒和佛教的信仰者,把佛的一言一行,都作为教化众生的教材,作为对我们的启示,作为范例、教诫、教导。因此,佛的教育、教义、教理、教规就称为佛教!但是,通常所说的佛教,乃是指佛教徒的组织及制度结构的一种称谓而已。

研究佛教的各种学术,称为佛学。其范畴包括对于佛教的教理思想、教团分布、教制结构、历史演变、文语音义、艺术遗产等各领域的研究。不过,通常所称的佛学,仅指佛教的教理思想。佛学不是儒学、道学或神学,它是阐述宇宙人生的一切真相的学问。

佛所开示的观念和方法、道理和施治,都是为了让众生达成离烦恼之苦而得解脱之乐的目的,故称为佛法。而通常所说的佛法,是指佛教典籍中所用的名相,就是个名称而已,或者也泛指佛教徒所认知的一切的经验、境界,都可以称为佛法。例如,所谓“佛观一切法,无一非佛法”;又如,“黄花翠竹、山光水色,无非如来所说法的广长舌相。”

佛教徒由信仰佛法,而理解佛法,实践佛法,从而出离烦恼、痛苦,得到解脱之欢乐,称为学佛。大乘佛教学佛的目的那就是成佛。因此,佛教极度重视信、解、行、证四个学佛的历程。如果我们能持之以恒,以佛的言教、行为和心性,作为自己的楷模典范,勉励自己,持续不断的精进修学,这就是学佛法的人。

我们刚才讲到了,佛教、佛学、佛法和学佛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状况,那么佛学的特色是什么呢?

现在仅以佛教的教理思想来谈佛学。由释迦牟尼悟道成佛、说法度生、成立了教团,佛的思想特色,是因他证悟了万法因缘生的道理。在佛之前,及佛之后,许多宗教家及哲学家,对宇宙人生的起源论,不外乎自然论、一神论、二神论、泛神论、无神论。释迦牟尼的因缘论或缘起观,则是他悟见了一切万物都是需要相互依存而有成的现象,也是必然相互变迁而有坏的现象,不论是物质的或是精神的,既没有孤起孤灭的,也没有恒生恒灭的。对于相互依存间的关系,称为因缘。

我们中国佛学的特点是什么呢?所谓中国佛学,即是中国化了的佛学,就是根据我们中国的具体情况和历史渊源,还有中国的文化,把佛教中国化了,它的特色是适应了中国人的思想。不少佛学者,曾用儒家及道家的言语来介绍佛学,这就叫格义佛教。尤其是用阐释如来藏思想的经论、主张,而因此发展出现了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论,综合上述的一些情况,就是禅宗。它主张一多相融、大小相摄、前后相应、内外相通,有如梵天宫中的珠网,珠珠相应相入,产生重重无尽的繁兴大用。因为,中国人不愿意满足空寂状态和在空寂状态中的显示形式。所以,这一般的论述,在中国哲学史中很多地方都有阐述到这个内容。

谈到我们中国的佛学,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学佛的人,一个是佛学研究的人。谈到学佛的人和佛学研究的人,在此,要把它作为一个重点课题来讲,因为,这关系到我们佛教今后的发展兴衰的问题。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和不共处是什么呢?所谓不共处,就是它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不相共住的,不相共识的,不相共类的,不相共认的,不相共修的是什么?

佛教徒按照佛的教导,依教奉行,以佛的教化、启示和教诫作为自己学佛的根本宗旨。把佛的教化和教诫融入到修行当中去,把自己的思想行为与佛和佛法融通,持之以恒,而达到成佛的目的。以佛的教导、方法扫荡自己的业力和习气,使身心清静,断除烦恼和痛苦,明悟心性,以光明觉性的妙明境界把握自己的觉路航程,而成就觉行圆满的佛果。这就是佛教的真精神和灵魂!佛教的真精神和灵魂,就是要我们按照佛的教化去做,依教奉行,把自己的行为和佛的教化融为一体。佛教的真精神,就是要我们按照佛的教导去做,用这种方法来扫荡我们的习气,就能够从烦恼和痛苦当中解脱出来,明悟我们的心性,得定开慧。令我们的人生,把握我们自己的利益目标,走到我们愿望的最高境界,那就是成佛。

回向偈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生老病死犹涌涛愿度有海诸有情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癜风爱心公益
北京什么医院是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aozhu88.com/lyjq/998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