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山_云台天瀑

到雲臺去正月十六游百病

发布时间:2018-5-19 20:24:02   点击数:

▲點擊關注,雲臺山道觀

張道陵是中國道教的創始人,最早的教團組織。道教一開始稱五斗米道,也稱天師道,后以正一道或正一天師道稱世,延續至今。張天師攜弟子王長、趙升入四川省今蒼溪縣與閬中市交界處的雲臺山修煉,并建立二十四治(雲臺觀為二十四治之下八治第一)教化黎民。永壽元年,張天師功圓德滿,將老君所傳劍印道法授之嗣師張衡,即與夫人及弟子王、趙白日飛升。

到雲臺去!正月十六游百病

古包犧氏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創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孔子《易傳?系辭下》)。察天地,觀萬物,造化神妙備于智慧靈光。自外八卦之正北、東北、正東、東南、正南、西南、正西、西北方向出發,于正月十六極頂雲臺。

就會看到紫陽山有著海相沉積巖地貌的山頂上一塊飛來石,看到銅鼓山如鼓,看到博樹崖口梨花催蕾,看到文城山高,看到雙山埡、文筆埡和北斗山各有情態,冒火山杲杲紅日噴薄……值此,視通萬里,遙接天垓和習俗慣制進程中曆經磨戡而終究未被禁止的部分。

游百病為什么在正月十六?這是一個問題!正月十六是時間節點,游百病是民俗事象。究竟起于何時?明朝?宋朝?唐朝?漢朝?或秦與周商夏以至更早?答案無疑傳諸久遠一如草蛇灰線的伏脈千里,雖則上溯或可來自采集遊牧和漁獵及原始農耕時期。又,翻開詩經,翻開山海經,翻開竹書紀年,甚至東京夢華錄之類,看孑遺當下的民俗或曰傳統文化到底還有多少?在去雲臺山、雲臺觀的路上如織如蟻,人們傾巢出動,都市萬人空巷……

游百病在巴蜀奧區,蒼(溪)閬(中)大地,究竟意味著什么?花信三春,采集三秋。采集游牧意味著御風而行,而奔逐和道路的存在沿大人跡亦步亦趨,那些斂口甕、帶系罐、尖底器,石杵、石斧、石錛、石鑿、石箭鏃,在龍星照耀下躍進,跨入五谷豐登時期:伏羲坐于方臺之上一畫開天,陰陽、太極、八卦,執規治春。史載,伏羲爲巴人始祖,雲臺山爲巴賨故境,其祈禳之俗,樂道、好祀之風,于今秘而不廢。

于天柱巖、松根巖、蟠桃巖、駕鶴巖、讀書巖、平仙洞、峻仙洞、芙蓉洞、麻姑洞、聚仙洞、雷神洞、老君洞、九轉亭、魁柏亭、望鶴亭、石亭子、玉魚池、煉丹池、道觀音、飛仙石、八角井等處,大可闡幽發微,良可掘進淵藪。《華陽國志·巴志》祭祀詩曰:惟月孟春,獺祭彼崖;永言孝思,享祀孔嘉;彼黍既潔,彼犧惟澤;蒸命良辰,祖考來格。又,好古樂道之一曰:日月明明,亦惟其夕;誰能長生,不朽難獲。之二曰:惟德實寶,富貴何常;我思古人,令問令望——這,無疑是詩經召南的逸詩,是游百病族裔的人文前驅和始源根柢。

俗尚不同,情性亦異,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巴地民風,自古而然。巴人“性質直,雖徒他所,風俗不變”,而民多勇憨、剛勇,好淫祀,眾“俱事鬼神”、巫靈、仙道,由來已久,信驅病、退兵、求雨、求晴,逢兇化吉,遇難呈祥;正月十六,游了百病不生病。其實,巫之分流爲五:走進廟堂、混跡宗教、充當藝人、成爲醫生、口播小說,而巫、靈、武、舞、醫、酒,竟源出一脈,深具先民之流。原來,歌舞、蔔筮、星占和天學、算學、醫學、農學、文學,包括儺禮、臘祭、歲除、元正等,與崇祀、祭疫的祈禳相關。須知,屬巴山脈系、雄居古蜀道上的雲臺山,又稱天柱山、靈臺山。杜甫閬中有詩云:……終朝走巫祝。歌舞散靈衣,荒哉舊風俗;高堂亦明王,魂魄猶正直;不應空陂上,縹緲親酒食;淫祀自古昔。陸游閬中詩云:漫走叢祠乞歲豐。

雲臺山,在蒼溪縣城東南十七公里,并交界于閬中市東北十五公里處。峰巒陡峻,四面深谷,極頂約一平方公里平臺,朝暉夕陽之時,山下云霧繚繞如云中之臺,延綿不斷的山系中一峰獨立,傲然穹窿如擎天之柱。東漢張道陵之先即有道家口傳如壺中天地的傳說,之時為始創二十四治之下八治所,之后道氣長存。《太平寰宇記》:雲臺山……有魚池,宜五保、無惡毒、可渡災。可見,正月十六游百病,登雲臺山,入雲臺觀,自是其來有自。

雲臺山,正月十六游百病,抑或是方術儀典、靈物崇祀、巫教職事和民俗事項的異變混合,即禱神、禳災、祈福、康寧、升平,抑或是祭祀性與紀念性、慶賀性與娛樂性,並包含了諸如民俗的和信仰的因子。道脈雲臺、秘境奧區,爲神明之居。《郡國志》云:靈臺山天柱巖下,有一桃樹,高五尺,皮是桃,心肉似柏。再,《道經》雲:永壽二年重九,祖天師時百二十三。數裏人聲,漫行遊走,向著雲臺山進發,來一趟朝拜之旅,來一場康壽之旅,來一次承負之旅。

◎注:正月十六,雲臺觀朝拜善信可于當日(免費)恭領長壽面(領完為止)。福生無量天尊!

圖文均為雲臺道人原創,轉載請標明出處。

-END-

▼閱讀原文,探索雲臺

内容转载自







































博客营销
专治白癜风偏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aozhu88.com/lyyj/1042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