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台山_云台天瀑 >> 旅游指南 >> 古诗文阅读训练64重登云台山出师表
(节选自《出师表》)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宦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删改)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1)躬耕于南阳:()(2)先主器之:()(3)先主遂诣亮:()(4)孤不度德量力:()
2.断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4.两文都写到了“三顾茅庐”这一史实,诸葛亮为何要在“三顾”“三往”后才见刘备?
参考答案(一)
1.这首七言律诗的颔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描写云台山景色的优美。白日,晴天飞瀑,水花外溅,如同蛟龙飞挂;夜晚,云中传声,鸡鸣犬吠,打破夜的寂静。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①对云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诗人再登云台山,所见之景,景色优美,宛如仙境;②初盟得以践行(友人重逢)的欣喜之情:诗人来到三元宫寻访山僧,以践前约;③时光易逝催人老的感慨:别后三年,云台山上长松依旧,自己却已胡须一片雪白。
(二)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1)躬耕于南阳:亲身,亲自(2)先主器之:器重,看重(3)先主遂诣亮:往,到,拜访,访问(4)孤不度德量力:衡量,估计,推测,考虑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本题中注意“诣”(拜见)“度”(估计)的解释。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的意思是: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正确的句读为: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先帝没有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而看轻我),亲自降低身份,三次到茅草屋拜访我。(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停止),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1)关键词:“卑鄙”“枉屈”“顾”。(2)关键词“已”是宾语前置。
4.两文都写到了“三顾茅庐”这一史实,诸葛亮为何要在“三顾”“三往”后才见刘备?①诸葛亮被刘备的真心诚意感动;②诸葛亮被刘备的礼贤下士、渴求人才打动(猥自枉屈);③诸葛亮认为已遇到明主,可以出山辅佐刘备,施展才华,实现抱负。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为何“三顾”“三往”后才见刘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①诸葛亮被刘备的真心诚意感动;②诸葛亮被刘备的礼贤下士、渴求人才打动(猥自枉屈);③诸葛亮认为已遇到明主,可以出山辅佐刘备,施展才华,实现抱负。解答此题要根据人物的语言以及前后的行动加以分析,这样才能更全面、具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