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山_云台天瀑

起底海州王白宝山跟随张勋发迹买下北固

发布时间:2024/2/25 15:31:24   点击数:

中国江苏网3月5日讯在宿城的虎口岭子午亭南侧,有一块“威振海隅”碑,是法起寺监寺振亚和尚与当地绅民共同为海州镇守使兼江苏第一师师长白宝山而立。碑文为“峻青白师长德政,威振海隅,民国十二年,苍梧北乡绅学农商暨法起寺公立。”

在海州近代史上,白宝山是一个知名人物。他自宣统二年(年)以定武军第四路统领身份带兵进驻海州,并全家居住海州起,至民国30年(年)病逝于重庆,这几十年间大部分时间在海州地区度过。其间,他在海州发展个人势力,扎根海州,人称“海州王”。他广置产业,客观上也对海州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行伍发迹

统领镇守海州

白宝山,字峻青,号瑞石(晚年又号瑞石老人)。清光绪四年(年),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他身体魁梧,十五六岁时身高达1.9米,故从小有外号“白大个子”。其时,白家很穷,他十五岁时便到本族叔叔家的豆腐坊里学做豆腐。因婶母很厉害,常找茬子虐待他,他不堪忍受,十九岁时就一个人跑到外地学武。在张家口北内蒙古地方跟蒙古人学牧马,并成为一群牧马人的头。

其间,也曾同“红胡子”(土匪)混在一起学武艺和攻守一类的战略战术,学会了双手放盒子炮。次年,草原上出现一批炸了窝没有主的马群。他领头,与另外几个牧马人一道,费了很大劲把这群无主的马控制住,带到张家口卖掉。得了一笔钱后便回老家芦台买房子,讨了老婆成了家。

光绪二十六年(年),白宝山跑到北京找事干。起初在一个小京官家当差。不久,又到另一个军官家中当了这个军官家庭的卫兵排长。与此军官要好、时任长江巡阅使驻徐州的张勋,见白宝山气派大度,有礼貌,懂武艺,是带兵的料,便把白宝山要到身边当营长。白宝山忠于主人,又能带兵,到清宣统二年(年)就被张勋从营长提拔为“同统领”(团长),并以定武军第四路统领的身份带兵进驻海州,任海州镇守使。

然而,张勋复辟失败后,海州的定武军发动暴动,哄抢财物,杀人放火。白宝山及时投靠了新任江苏督军李纯,才保住了乌纱帽。白宝山做了海州镇守使后,司令部安在海州城内考棚(原海州高级中学处)。他经过了解觉得海州有山有水,是个宝地,便想在此扎根,独据一方。因此,不久,便回芦台把母亲、老婆等接来海州,安了家。很快他又以夫人姓杨为由头,与海州城内大姓杨家结为亲戚。以此,初步在海州扎了根。

兴办产业

带动新浦发展

白宝山在海州初步立住脚后,便着手在海州地区置办产业,以使根扎得更牢。

当时,在海州古城东10多里的新浦,因得海河运输方便之利,已成为苏北鲁南的物资集散地,市面日趋繁荣。加之陇海铁路有望通达新浦,大街(今民主路)上的商铺、后街(今建国路)一带各种货栈越来越多。白宝山看准新兴城市新浦是块风水宝地,便将此作为自己立业发达之宝地。

经过一番考察,他发现新浦市面上各种商铺、客栈、饭店虽然不少,生意也不错,但基础设施太差,规模小,档次低。他下决心要在新浦建设一座像上海、天津一样的新式建筑。经思考,他决定先从服务业入手,建现代的大旅社,并选择位于新浦天后宫东北角不远的地方为盖旅社地点。这儿紧靠新浦大街,南有前河(今市化路)、北有后潮河(蔷薇河的入海河段),将来必是商家必争之地。

民国八年(年),他便动工建设。开始,他是以“白公馆”之名建设的,有时也称“司令部”。他请天津人搞设计。整个设计按照中华民族传统的住宅吉宅习俗,全宅为两层楼,共计36个房子,前后各10间、左右各8间,且让前两排完整地包住左右两排,组成四合院。四合院内部设计为飞檐、明柱、平栏、回廊,涂以大红大绿,一派古色古香,富丽堂皇。天井四角又加以处理呈八角形天井。尤其在临街墙面设计上,更突显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墙面装饰为一片惊涛骇浪的海洋气氛,大门设计上也多处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内涵。建筑物由青岛人施工,并采用进口的德国钢筋、水泥和美国花旗松木料。屋面全部使用欧式红色片瓦。砌墙所用之砖都是现在海州东门外盘窑烧的甜水砖。而且,每块都用水磨,上角上线达到标准才能上墙。建筑完工后正式命名为“东亚旅社”。

在建造“东亚旅社”同时,白宝山又在东亚旅社东首建造了新浦的第一座浴池——第一池。第一池为二层楼,开设大塘、小塘,设有普通座和雅座。

在东亚旅社、第一池建造期间,有人又在其对面动工兴建一座70米长、4个连体院落、54间房屋的“第一饭店”,经营海州特色的大菜、小吃,使新浦街新添了一个高级的服务中心。在东亚旅社、第一池与第一饭店之间,形成了一条新的小街市。又得海州一杨姓地主赞助,在东亚旅社、第一池与第一饭店之间铺筑了一条70米长、6米宽的石板路。这条石板路是用统一规格的长方形条石,相互交错排成“人”字形的。在这条路的两头还各砌有一对门垛,安上大铁门。每天夜晚十二点关上大门,保证街内安全。两门垛之间的石板路也便定名为“新市路”。

读书习字

作诗撰联题字

白宝山行伍出身,文化水平低。但是,当他做了官,特别是当了海州镇守使,为一方之主后,深感没有文化不行。因此,他下决心学文化。他在家中专门拿出一大间屋作为书房,收藏各种经典书籍,并以优厚待遇将清末翰林华士奎老先生请到家中,拜为老师,请他教自己读书、写字。

民国22年(年),海州小学校来了一位女校长,这位女校长是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的叫倪梓铨。可是因为她年轻,又刚到海州,人生地不熟,受到地方绅董的排挤,很难开展工作。白宝山知道后,马上以月薪40大洋、配给宿舍、享受寒暑假等优厚待遇,将她聘请到家,专教孙子白话文,以培养自己后代。

白宝山学文化很下功夫,每天清晨即起,练一会武功之后便伏案读书、写字,并且坚持天天写日记,天天读报。这为他后来在一些社交活动中作诗题字打下坚实的基础。民国八年(年)春,他游览东磊,拜谒延福观,参与玉兰山房,观赏白玉兰,兴趣正浓时,观中道士请白大人题字。他便在延福观南首一立石面上题了一个“神”字。上款题为“民国八年”,下款落“白宝山题”,至今还存于石上。

白宝山在新浦立住脚后,又往海边的墟沟发展。民国7年(年)他买下墟沟北固山这块风水宝地。年前后,白宝山在墟沟的北固山东南麓修建乐寿山庄,并在庄内建了座白家大楼,为当时墟沟最豪华的建筑,以作为自己的养老之地。墟沟镇的镇董王同甫为了巴结白宝山,将黄窝一带的山地让给了他,白宝山索性将这一带的山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在山顶一块巨石上刻上“白宝山”以作纪念。

白宝山在驻守海州期间,还在很多地方作诗、撰联、题字。在他的题刻中最突出的要数在北云台山大桅尖北面顶端题刻的“白宝山”三个大字。这三个字为白宝山亲笔书写,请墟沟一位卢姓石匠刻的。“白宝山”三个大字刻在一面朝大海的立石面上,刻面南北长9.25米,北高3.6米,南高3.3米,字深8厘米。从海上很远就可以看见。此题刻至今犹存。另外,在乌龙沟的卧游别墅东的一块大石头上,还有他题刻的一首诗:

山中避世是,海上即神仙。

应节榴初放,当头月正圆。

功名诚敝屣,道德有真荃。

为爱青霞影,乘桴泛晓烟。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aozhu88.com/lyzn/1593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