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台山_云台天瀑 >> 地理环境 >> 地情文化云台山至海州之间曾是一片小
云台山早在《山海经》、《海外东经》里就有记载。因山上多生南方树木,被称作苍梧山。《山海经》郭璞注日:“都州在海中,一称郁洲,在今东海(海州)朐县界,世传此山从南方苍梧徙来,上皆南方物也。”
当云台山尚为海中岛时,山上曾筑城扼守海疆,较有名气的为北云台山下的北城(今墟沟)和南云台山下的南城,又名凤凰城。这片近海海域,包括今日新浦、孔望山到南城这片区域,时称“小海”。
凤凰城原为古东海营所在,驻扎水师。清嘉庆年间,漕运总督阮元赴海州视察时著有《阅兵海上驻节凤凰城》诗,首段为“云台山下结军辕,弓矢锄梨共一屯。田已为桑原为海,应惟种柳半成村。”
当时从南城到海州朐山头之间被称作恬风渡,沧海横流,风高浪急,原称黑风口,其险恶曾让船家谈之变色。从恬风渡沿水路经埃子河口至东辛地段海面,通称“对口流”,这是因为海水从东西两头涌入,于恬风渡间两流相激,故获此称。明朝中叶,倭寇屡犯沿海,小股盗贼每每顺此对口溜潜入海州东境。但令人称奇的是这道海峡竟迅速消失,清康熙四十九年(),钦差大臣姚陶率领众官员过海到南城赈灾“自恬风渡渡海,登舟暴风作,舟人不敢渡,余日:岛上饥民枵腹待赈,奈何不行?遂扬帆,至中流,风益甚,蓬索尽断,大桅忽折,声震若雷,一舟皆惊,无复人色,山下观者,飞帆来救,余笑日:刺史固无恙也。易小舟到山下,入风凰城,即南城。”这篇记实文章里还说了他们一行在南城赈灾的经过,以及登云台山观海中日出的整个过程,即使此时的海已称“小海”(“海涨沙淤,渡口渐塞,惟潮涨潮落”),但毕竟还是海,从恬风渡渡口到南城的南门仍须乘船。可时隔一年,“忽成滩地,直抵云台山下矣”。(《嘉庆海州直隶州志》)。
康熙十六年(年),云台山岛与海州之间,隔海数里许,潮涨时不过十里,潮落不过四五里,而到康熙五十年(年)已“策马可上云台”。前后只用34年。如果将时间跨度拉大些,明代万历十三年(年),实测云台山到海州大陆最近处“隔海七里”(《云台山志》),到乾隆二年(年),依现场绘制的《东海云台胜境图》注称:“古从黑风口渡海,今圣力淤沙成路,经板浦草庵直抵山东庄”。自年至年也只有年,难怪人们惊其为“圣力”(神力)使然了。
——摘自《东胜神洲》
赞赏
长按北京白癜风哪家好中药治疗白癜风方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aozhu88.com/slhj/10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