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山_云台天瀑

西津渡之英国领事馆

发布时间:2024/3/22 14:14:53   点击数:

镇江博物馆创建于年,馆舍为原英国领事馆旧址。它位于云台山南路,依山而立,错落有致。

领事馆共有5幢东印度式的西洋建筑。整片楼宇主体2层,间错3层,中心位置是主办公楼,主楼拱券门楣铭刻着一个年号,但这并不是领事馆最初建成的时间。

原英国领事馆于年开始修建,到年春天,耗时整整三年,英国领事馆才在西津渡建成。

英领事馆建在西津渡,是中国贫穷落后的产物,是中国的耻辱,也是英国殖民主义在中国扩张的结果。

提到英领事馆,必须提到一个人物,巴夏利。

巴夏利学习过汉语,是一个中国通。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巴夏利随英军登陆澳门,开始担任驻华使馆翻译工作。此后10多年间,他辗转于中国各大城市,参与多处通商口岸的领馆事务。

公元年10月,广东水师在中国船只亚罗号上抓捕了数名外国海盗和水手。此时已是广州领事的巴夏利挑起争端,最终引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历时5年的交战,以一纸天津条约的签订画上了休止符,作为条约中的重要内容,镇江即将对外开埠成为通商口岸。

公元年2月,春寒凛冽,巴夏利来到镇江,落实开辟通商口岸的相关事宜。巴夏利深知镇江北通京师,南连江南,西接中原腹地,是漕运咽喉与东南财赋之区的交通枢纽,不可等闲视之。眼下最要紧的是给英国驻镇江领事馆寻找落脚之地,为此巴夏利走遍了镇江各处,却都不满意,直到站上云台山顶俯瞰山下西津古渡时,老谋深算的巴夏利终于露出了笑容。

他一眼就相中了西津渡所背倚的云台山,这里可以俯瞰整个西津渡到北固山的沿江口岸,掌控了镇江的沿岸,就意味着能够掌控整个港口的运输。

将领事馆修建于云台山麓西津渡上,只是巴萨利在镇江口岸布下了第一枚棋子,此后数天他又与江苏官员江清骥几番讨价还价,围绕领馆新址,最大限度地圈定租界范围。

在巴夏利的步步紧逼之下,英租界面积从最初的亩扩展到亩,这片土地北临长江直抵西津渡码头,东面与镇江老城相连,地理位置极为优越,令巴萨里更为得意的是,英国人仅以每亩地一钱一分为代价,也换取了这亩土地的永久性租约。

公元年3月完成使命的巴夏利乘船离开了镇江,在他身后一场庞大的建筑工程也将展开。至年,终于建成。

那为何领事馆门楣上有的年号,是什么意思呢?

是领事馆重新修建的年份。也就是说年建成的领事馆被毁,后来又重新修建了。

那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何以在这座建筑上留下了如此醒目的印记呢?故事还要从失去营生的小康说起。

故事的主人公是当年被远远隔离在这种建筑之外的一个小人物,他名不见经传,仅仅在史料上留下了康姓小贩这个称谓,那么就让我们姑且称他为小康吧。

公元年春天,镇江一线的长江江面上显得异常平静。自从一年以前英国人的轮船和舰艇驶进这里的码头之后,向上独帆片桨的小船就没有了生意。往常跑船运为生的小康此时陷入了窘境,无奈之下他想到了唯一的出路卖船。

长江岸边西津渡口上的这条老街,因地势而兴盛,自古以来便是客流货物的集散往来之地。抱着一线希望小康来到这里的一家船行,然而没过多久他便失望地离开了,此时他才注意到西津渡街上萧条的景象,也明白了船行老板刚才所说的一席话,世道不太平,没有人敢买船,因为洋人来了。

镇江开设通商口岸之后,西津渡码头上出现了很多专门搬运货物的扛夫,找不到出路的小康,也无奈的做起了出卖体力的活计。

背负着沉重的货物,小康和他的同伴们无数次折返于这条通往码头的栈桥上。正是伴随着康夫们沉重的脚步,太古洋行、怡和洋行等大批外资工商业机构相继登陆镇江,并逐渐控制了长江一线的水运交通。

大型货轮将洋货运来中国,再向中国物产源源不断运往海外,船舶往来间小康的换来的仅仅是一点养家糊口的血汗钱,盘踞在租界内的英国人却得到了巨大的利润和商机。

如今在西津渡古街上有一西班牙餐厅,每天都会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吸引他们的不仅仅是特色美食,还有充满异国情调的建筑与装潢。

大约年前餐厅所在的这座西式风格的2层小楼,正是镇江海关的办公地点,税务司公馆。当年行驶在长江上的大小船只,要想通过或停靠镇江码头,都要到这里报关并缴纳税费,才能换取一支港口通行证。

然而当时掌控镇江港手握海关实权的并不是清政府官员,却是以协办税务为名,在此身居要职的英国人,他们强制定过往船只缴纳子口税。所谓子口税,就是其税率只为原满清政府所规定税率的50%,征收子口税的推行,就意味着大量洋货向中国倾销。

英国人把控了镇江海关,为赤裸的经济侵略打开了方便之门,以往被禁多年的鸦片,以洋药的名义公开输入镇江,仅光绪12年2月至次年11月统计,镇江报关进口鸦片达袋,在全国31个口岸中仅次于早已开埠的上海和广州,遍地开花的鸦片烟馆,成为镇江城乃至整个中国的时代侧影。

就在鸦片进口泛滥成灾的同时,另一艘波兰的货品洋油也源源不断地输入镇江。

西津渡街区中的有座红砖小楼,曾经有一个极具时代特色的名字--德士古火油公司,火油就是煤油。自19世纪70年代镇江口岸便开始进口火油,当时欧美几大火油公司都在西津渡一带码头码挖建油池,设置趸船。

到20世纪初德士古、美孚、亚细亚等三家外资公司瓜分了整个镇江市场。

20多年来终日的搬运劳作压弯了小康的脊梁,小康已经变成了老康,他再也难以背负沉重的货物了。多年辛苦奔波,生活始终未见起色,如今又离开了赖以生存的码头,他只能摆个小摊艰难度日。

公元年,光绪15年的正月初六,正值中国的传统节日,但此时的老康却丝毫感受不到过年的喜庆祥和。

眼见的行人从摊前走过,老康却不敢大声叫卖,不远处的英国领事馆门口,荷枪的印度士兵正在来回巡视。在街头蹲了半晌,老康没有等来一个主顾,就在此时一个印度巡捕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一场冲突由此爆发,

关于这场冲突当年的申报的一篇新闻进行了详细描述,“红头捕即以木棍乱扑,复举足踢之,适踢康之肾囊,不遂晕倒在地”。

面对倒在地上生死未卜的老康,在场的中国人被激怒了,印度巡捕无法控制局面,仓皇逃走。四面八方的人流涌向不远处的英国领事馆,人们要求惩治凶手,却遭到守卫开枪恫吓,终于一腔屈辱怒火直接烧向了领事馆的洋楼。

公元年的春节英国领事馆的大火烧了整整两天两夜。消息很快传到了英国本土,当年的英国媒体,对发生在中国镇江的这次事件进行了大篇章报道。

强压之下清政府赔款4万两白银重建领事馆。如今领事馆主楼门楣上镌刻的这个醒目的年号,正是这座历史性建筑经历大火焚烧后重新复建的年份。

关于康姓小贩后来的命运,历史并没有留下更多的记载,但是西津渡火烧洋楼事件之后,英国人在镇江的霸权地位开始悄然发生改变。

年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国民政府相继收回了汉口九江当地的租界。

同年3月24日镇江英国领事怀雅特致函镇江商会会长陆晓波接洽代管英国领事馆,中午12时陆小波率领镇江商团进入英国领事馆,顺利接管了整个英租界。两年之后,中国政府正式收回了镇江英租界。属于镇江的一段屈辱历史终于结束了。

现如今西津渡路旁伯先路上还能见到民国时遗留下来的镇江商会旧址,与英国领事馆仅有数百米之遥,古色古香的两进庭院,彰显着这里曾经的主人拥有的不俗地位和身份。

原英国领事馆旧址,作为镇江博物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领馆遗址与馆内珍藏的3万多件奇珍异宝,共同诉说着属于这座城市的千百年变迁。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aozhu88.com/lswh/1603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