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台山_云台天瀑 >> 文化内涵 >>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实地连云港宿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熟悉吗?这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开篇,是许多人记忆犹新的中学时代文言文美文。这篇文章描绘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绝世美景。这个世外桃源真的存在吗?一时间国内的文史界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子虚乌有的“乌托邦”,是文学联想的杜撰;也有人反复证明这个美丽的桃花源有原型有实地;还有人认为此地是陶渊明的文学“混搭”产物,只是一种文学塑造。而如今不少国内文史界和连云港地区的学者,包括历代名人都支持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实地在连云港市连云区的宿城,只不过很多人都不了解此地!
为什么说桃花源在宿城呢?有何根据呢?这得从陶渊明的个人经历说起,陶渊明(-年),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连云区高公岛陶渊明什么时候到了连云港呢?史记陶渊明曾做过彭泽县令,故称陶令。有明确记载,陶渊明曾任刘牢之(东晋名将)的参军,随军来到高公岛(时属宿城)。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说:“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道出了千里跋涉的艰难。在《饮酒》诗的第十首中写道:“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根据《晋书·地理志》的记载,郁洲山于晋时应称东海,当时的海州称临朐,隶属于东海郡。所以陶渊明所说的“直至东海隅”的“远游”,正是处于东海一角的宿城高公岛之行。他在宿城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美文《桃花源记》,如今宿城的美景与《桃花源记》的描述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有人说文章开篇讲“武陵人捕鱼为业”,此地应该为海岛,如今的连云港宿城是三面环山一面向海的地方,并且现今的宿城人以山林种茶为业,捕鱼为生的不多,与文章描绘不符。关于这一点就要从连云港的历史地理转变说起了。早在秦代时期,连云港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如今的海上云台山和花果山都是一个个海岛,直到清代初期到末期,海水悄然退去,演变可谓沧海桑田,岛屿与大陆慢慢相连,变成如今的现状。古代海州(连云港)有两个地方叫“武陵”,一个是载入《魏书》的“武陵郡”,故城遗迹犹存,在今赣榆县沙河城子村;一个是云台山脉的宿城山西麓,至今还保留着武陵的地名。可见陶渊明笔下说的“武陵”,就是在宿城。
虎口岭根据当地学者描述,桃花源的入口在如今连云区云山乡黄崖村边上的虎口岭(现称之为留云岭)。这里有一条千年古道,是当时进入宿城的唯一道路,入口处有一古朴风姿的“子午亭”,路两边有桃花林,春季烂漫时节,桃花朵朵,美轮美奂。站在子午亭处,居高临下,可以俯瞰整个宿城美景,正如陶渊明的描述:“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法起寺据历史记载宿城原来有座百年的“陶公祠”,位于法起寺的东边,是清末两江总督、太子少保、兵部尚书陶澍于道光十五年(年)出资建的,为纪念祖先陶渊明而建的。如今的陶公祠则是宿城人民政府收集原陶公祠的部分文物复建的,因为在抗战中,陶公祠被日军炮火炸毁了。
陶澍为什么要在宿城个人出资建陶公祠呢?说到陶澍(-年),字子霖,号云汀,湖南安化人。陶澍自称是陶渊明的后人,平生对陶渊明的生平事迹、诗歌文章都有深入的研究,著有《陶文毅公全集》《蜀日记》《印心石屋文集》《陶渊明集辑注》等。陶澍曾四年两次亲自来到海州(连云港),道光十五年(年)第二次来海州考察,畅游了南北云台山,游览了高公岛、仙人屋、仙人洞等名胜,住在法起寺多日,并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书法作品。是年冬,陶澍回到京城,向道光皇帝汇报此行美景,道光皇帝听后“天颜有喜”,谓“此境与桃花源何异!”因道光盛赞,陶澍方出资建祠,其录书刻石的匾额至今尚在。
再则如今的连云港云台山北侧,宿城的山后,有一村庄名为“陶庵”,相传为陶渊明当年居住的地方。庵堂中原来立有“五柳先生之位”的牌位,直至年以后才被“破四旧”毁坏。原宿城的柳河是因为传说陶渊明在此率众挖河御潮而得名,柳河原名为五柳河。年成立了五柳河乡,同样是基于这一原因。柳河山上的大庵子,也是供奉五柳先生牌位,与陶庵一样,都是为了纪念陶渊明而建的。另外,现今陶庵、墟沟一带的陶姓,其堂号都是“五柳堂”,家谱的扉页上清楚地写着:“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陶姓祠堂上原来还有“五柳传家远,百梅继世长”的对联。陶渊明在连云港宿城地区的遗迹众多,传说也众多,还须质疑“桃花源”不在此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