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山_云台天瀑

走进灌南张店古镇寻古大运河文化带盐河考

发布时间:2024/2/26 13:32:54   点击数:

张店镇位于灌南县的北部,北依新沂河(沂河淌),与灌云县王集乡交界,南临龙沟河,西靠盐河,东接北陈集镇。张店镇,古称张家店镇,至今已有多年历史,为海西名镇之一。张店镇是盐河岸边古镇,义泽河在此交汇,因而张店镇成了昔日盐河上的水陆要冲,是古老盐河之畔一颗熣灿的明珠。

明代初年,社会动荡不安,鲁地泰安籍商人张朐,率兄弟三人南下讨生活。走到沂河淌南岸、古盐河东侧的二里沟,即今张店镇二里村,见这南北要道,水陆方便,在此开起了旅店。

由于张氏兄弟善于经营,生意做得很好,客人增多,又做起其他营生,多种经营,形成多家店铺,远近闻名。人们称此地为“张家店”,久而久之,张家店便成了这里的地名,便是张店镇镇名的由来。

朐海书院地方史学者一行四人,跟随灌南县委宣传部的同志驱车到张店镇政府,镇政府安排镇文化站刘恒乾站长作为向导,带着我们到了曾是张家店古街的地方,指着乡间泥泞小道说,这就是张店街。

不宽的小道两边菜地间,散落着几座农舍,这就是当年繁华的水陆要冲张家店吗?刘恒乾站长说,当年两边都是店铺,瓦房连片,如今衰落了。

清《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洪武三年(),立张店镇,领州南七镇,惠泽巡检司驻于此。崇祯九年,()将张家店镇之南的悦来集,正式命名为新安镇。

乾隆五十八年(),巡检司迁新安镇,隶属海州直隶州。”随着惠泽巡检司迁往新安镇,这座兴盛了几百年的盐河小镇日渐萧条,成为村庄。

刘恒乾站长带着我们来到不远的盐河西岸说,远近闻名的法灵寺就在这河西边,水浅时盐河边还能看见岸边的阶石,这是张店的码头。法灵寺始建于唐朝初年,据说是唐大将军尉迟恭监建,后毁。宋至和二年()复建,开山僧道住化缘重建。明洪武二十四年(),归并伊山大慈寺,洪武二十五年再次修建。

法灵寺占地五十亩,房屋二百余间,有大佛殿、阎罗殿等建筑,规模宏大。大佛殿西侧有牛皮大鼓直径一米,东面挂的大铁钟重多斤,传说大铁钟盐河洪水时漂来,甚是灵奇。

大佛殿在西首,廊檐用四根圆形石柱支撑,殿内供奉三尊大佛,为天宝、地宝、人宝,两旁哼哈二将手执钢鞭,五彩金身,大佛后面是天、地、水三官。有赤脚观音菩萨和催生娘娘像、十八尊罗汉像分列两边山头神台上。

东院是阎罗殿,用砖墙与大佛殿隔开。进入月洞门,便是云曲桥,有“三步跨两桥,一眼观两殿”之说,也是“庙里庙”的由来。殿内供奉李天王、四大金刚及十殿阎罗,两庙香火旺盛。

南方去云台山进香的善男信女,乘船沿盐河路过张店,必下船往法灵寺烧香祈拜,再到街上游览一番,刘恒乾站长说法灵寺年毁于战火。县博物馆秦中刚说馆里收藏有许多张店出土文物,可见张店历史文化深厚。

张店的文化遗产丰富,那远近闻名的“张店锣鼓”是盐河沿岸重要民间艺术,在中国传统打击乐中颇具盐河地方特色,融合了“吴家锣鼓”、“太平锣鼓”的表现手法,自成一脉,深受群众喜爱。

镇上火雷艺术团创建了张店锣鼓展示厅和锣鼓培训基地,对年轻人进行培训,言传身教,经常组织外出演出,多次在“央视秒”、“向幸福出发”等栏目中亮相,深受广大观众认同和喜爱。

当问道“张店锣鼓各打各”的由来时,刘站长解释,张店有个美丽的传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叫严福的外地客商,来张店镇经商,他精通鼓乐,常在镇上演奏,引来张店年轻人学习,很快都入了门。他们经常聚会演出,锣鼓、唢呐、笙箫齐上,远近闻名。

遇有雨雪天气,各自在家练习,由于平日里认真排练,虽各自在家演奏,但也音律流畅,击奏同调。乾隆皇帝南下经过张店,雨天无聊,闻听古镇锣鼓声起,弦乐伴奏,节调合辙,音律齐整,在雨中似有人指挥一般,不由感慨“张店锣鼓各打各”,虽是各自在家中演习,却如此一致协调。

如今张店镇政府扶持,镇文化站推介,张店锣鼓己进入中小学,普及传承,弘扬张店锣鼓艺术。张店火雷艺术团被评为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基地,省文化厅领导来张店察看锣鼓训练基地时,对张店锣鼓的传承保护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好评。

张店镇政府对张店锣鼓进行包装宣传,镇农产品注册了“锣鼓”商标,增加农民收入,为张店锣鼓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空间。

(市桥人家原创:马鉴尧,转载请署作者名。)

参阅资料:

《张店古镇采风随想》胥通振。

《传承锣鼓技艺打造特色文化》潘志贵。

图片除署名外,余选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aozhu88.com/whnh/15941.html
------分隔线----------------------------